王清福的执拗
作者 伍斌
发表于 2023年10月

读者中恐怕鲜有人不知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但知晓十九世纪美国华人民权斗士王清福的人,应当为数寥寥。长期以来,他争取华人权利的斗争是美国华人史和民权运动史中被遗忘的篇章。美国历史学家苏思纲(Scott D. Seligman)的专著《走出帝国:王清福的故事》得以翻译为中文出版,无疑可以帮助更多国人了解其在维护美国华人权利方面堪称执拗的传奇经历。

王清福于一八四七年出生于山东即墨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时值中国战乱四起,王清福也在乱世中家道中落,陷入困顿,不得不随父亲乞讨流离,一度漂泊到芝罘( 今烟台)。烟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被迫成为开放口岸,西方传教士也随之而至,其中就有来自美国的花雅各(JamesHolmes)夫妇。一八六一年,他们收养了王清福。然而花雅各的妻子萨利(Sal l ie Holmes)同样命运多舛。一八六一年八月,她唯一的女儿染病去世。同年十月,其丈夫花雅各遭遇土匪,不幸被杀。就在所有人认为萨利会逃离中国返回美国之时,她却公开宣布要在中国继续她的传教事业,尽管此时她已发现自己身怀花雅各的遗腹子。她在传教过程中遭遇各种困难而不放弃的精神,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感染了当时年轻的王清福,成为他后来不计成败,执着于为维护美国华人权利而奔走的榜样。王清福在一八六七年受洗皈依基督。几乎在同时,萨利的儿子感染顽疾,为给儿子看病,她携成年的王清福一同返回美国,并安排他在美国接受教育。这是一个影响王清福一生的决定。

在一八六七年王清福抵达美国之时,已有数万华人在美国谋生,美国西部的排华情绪也愈演愈烈。王清福试图反击美国的排华话语,他自负地觉得自己是最适合这项事业的人选。为达到目标,王清福在美国各地的游说演讲中花费很长时间来介绍孔子的一生,对孔子的“仁”“义”“礼”“智”“信”等理念进行详细解说,并将孔子与耶稣进行对比。“王清福无意反驳或抨击基督教,他的意图无非是让人们完全明白,中国人的基本理念与西方人的价值观没有什么不同,而且出现时间早于西方。”他对母国中国的描述也加入了一些田园诗般的夸张和失真。事实上,当时中国的山河破碎已是世人皆知。

随着美国排华的加剧,王清福开始更为直接地讨论华人移民问题。由于所谓的“华人问题”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受到美国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王清福在芝加哥投身到一场关于“华人问题”的公开讨论中,开始展示出他对争取华人权利的使命感和不撓的精神。一八八二年,美国颁布的《排华法案》无论是对于打算移民到美国的中国人,还是已经在美国的华人,都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这是美国历史上仅有的明确针对特定族群移民的限制立法,也表明了当时美国排华的普遍性。随后数十年间,在美国的华人人数不断收缩。为躲避美国西部风行的排华暴力,许多华人逃往中部和东部,并在纽约等城市逐渐形成有一定规模的唐人街。王清福也在此时来到纽约,并打算创办美国东部第一份华人报纸。一八八三年的中国农历新年之际,新报横空问世,名为《美华新报》,后改名《华美新报》,报头标有英文“Chinese American”( 华裔美国人)的字样。这也是“ChineseAmerican”一词被第一次公开使用。王清福创办这份报纸的主要目的并非维护在美华人的权利,而是旨在向美国的华人介绍美国。

本文刊登于《读书》2023年1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