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图像生成:种植还是狩猎
作者 郝大鹏
发表于 2023年12月

什么是人工智能中的 AIGC

当我们去讨论 AI“ 创造” 的画面时,其实已将 AI 理解得过于庞大。对于AI 的“创作”,更贴切的理解应该是AI对于内容的生成。它可以文字生成(AIText Generation)、圖像生成(AI ImageGeneration)、语音生成(AI AudioGeneration)、视频生成(AI VideoGeneration)。我们使用的AI软件或AI在线服务,即是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Content)。它可以创造画面和视频,但它已并非摄影行为。

Runway 的 GEN-1 界面

很多人在质疑这类 AIGC 内容是否可以做展览,也在寻找 AIGC 和摄影之间的关联证据,离间切口,或者对立现象。其实大可不必,图形图像包含的种类很多,摄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今我们看到的现象,更多的是身份之争,摄影师身份和摄影艺术评论家的身份并不限制他们制作任何的图像,也并不只有摄影作品才能“上墙”,至于摄影节展览进行 AIGC 单元的设置,也许更多的是一种迎接未来的姿态,因为不管你是否接纳这件事情,它已经到来,与其这样,不如先在行动上把它们拢在艺术范畴和艺术空间里。

使用 AI 是“种植”还是“狩猎”

卡帕说,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不够近。小川绅介导演用“种植电影”的执念来进行创作。总之,在影像创作的过程中,我们有途径来规定、矫正和触达内容以及呈现方式。艺术家如同农民,可以规定自留地中生产小麦还是玉米,花生还是高粱,可以养鸡种菜,可以杀猪宰羊,可以决定今晚吃番茄鸡蛋还是手抓羊肉。创作的方法论可以丰衣足食。

可在 AI 的沃野上,这些自留地已经“元宇宙”化,它们虚拟,它们动态,它们庞大。在数据和灵感的动态平衡中,农业般的创作方式已经回归到狩猎状态。艺术创作没有了“节气”和“种子”,更多的是碰见什么就吃什么,不可控成为 AI 图像现有的魅力所在。如同不断地烧窑,窑变看似有规律,却又是门玄学。AI 图像的创作不来源于画面的直接信息传达,而来源于自洽、辩解和传说。

这种过程如同读海明威的小说,得到猎物并不是故事本身,得到和失去猎物的过程才更有艺术性和艺术价值。可创作者是在狩猎,他们是渔民或猎人,他们不一定是精彩的演说家。把这个逻辑移植过来,在AI图像创作的过程中,画面好像并不重要了,而是那些关键词、关键词方法显得更加重要,可关键词却又不一定可以被验证。

于是创作回归到“原始”状态,然后我们可以理解原始部落中为什么会有“巫师”。

本文刊登于《摄影之友》2023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