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怀念一本杂志时,到底在怀念什么?于我而言,是时间,是人,是那些时间中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与碰撞。
之前有一种说法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一本杂志的生命周期里,来来往往那么多人,你顾念得过来吗?我曾遇到过这样的询问,现在依然有人疑惑。这些问号背后带着一连串的猜测——矫情、虚饰、不成熟、女人、情绪化……那些统统不符合职场规范的评判都会向我涌来。诚实地说,我尝试过要适配标准。但我的切身体验告诉我,每位成员之间的信任合作是最为难得的团队特质,也是给予我支持,伴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沟坎坎的力量。没有那些人,我不可能四次面对停刊,四次重整旗鼓。
每一期都可能是最后一期
2007 年 12 月,因公司调整,《影像视觉》杂志从上海搬到北京运营,在北京重新组建编辑团队。我以执行主编的身份代管这本杂志。因为这是一本侧重于拍摄时间,以技术器材为主的杂志。它不符合我为自己预定的方向,也非我的擅长,于是与公司达成一致,待找到主编人选,我便退出。谁知道,这个“暂时性”犹如一种玄学,成为一个命运标签,伴随我与这本杂志走过了十余年。
2008 年,在接管杂志不到半年的时间,我便收到了停刊预警。一直是代管身份的我完全不服。短短的半年时间,我已经非常喜欢这本杂志了。与国内已有的老牌摄影杂志相比,它显得年轻有活力,且颇具创造力与独特力,假以时日,绝对是搅动摄影杂志圈现有格局的一条鲇鱼。
从创办之初, 杂志就与英国的Digital Camera 签订了内容版权合作。在当时,Digital Camera 是欧美最有影响力的影像数码杂志,隶属于英国的Future Publishing 出版集团。 而 FuturePublishing 是一家成立于 1985 年的英国媒体公司,2007 年合作之际,它是英国的第六大媒体公司,出版超过 150 种杂志,以男性生活方式为主,范围涵盖电子游戏、科技、汽车、脚踏车、电影和摄影。在当年如火如荼的杂志生态中,这是非常诱人的亮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