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类文明程度还没有到可以在宇宙自由航行的时代,但这并不影响科学界和文化界对浩瀚星空与地球形态的幻想。美籍英裔数学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Freeman John Dyson)于 1959 年在《科学》杂志(Science)提出了戴森球(Dyson Sphere)概念,即包围母恒星的巨大球形结构,可以捕获大部分或者全部的恒星能量输出。戴森认为如果技术文明可以延续足够长的时间,星球生命对母恒星的能量需求也会相应增加,甚至膨胀到需要捕获母恒星所有能量的地步。1964 年苏联天文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肖夫(Nikolay Semyonovich Kardashyov)提出一种关于量度文明层次和技术先进程度的假说,即卡尔达肖夫指数(Kardashev Scale),将文明分成三个量级。
不同类型戴森球的能量收集能力与卡尔达肖夫指数相对应,不同量级的文明也体现星球生命利用资源的能力。卡尔达肖夫指数概括来说,I 型文明使用在它的故乡行星所有可用的能量,II 型文明利用它的行星所围绕的恒星所有的能量,III 型文明则利用它所处星系的所有能量。以地球为例,目前的人类文明还未达到 I型文明,仅为 I 型的 0.75 级左右。如果持续发展,必将在未来截取来自太阳的绝大部分能量,并以此为基地探索外太空。目前据科学家推测,人类将在 100 至200 年左右达到 I 型文明状态,但要达到 II 型文明状态可能需要几千年,而 III 型文明可能需要 10 万年以后才能实现。
戴森球概念与卡尔达肖夫指数虽然均处于假说阶段,目前来看遥遥无期,但其在目前人类文明阶段是具备合理性的,不仅是科学发展的探索方向,在文化艺术领域也有科幻作家、电影导演、艺术家以其作为创作理念的作品,畅想太空。在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和“宇宙电影——第 14 届上海双年展”中,均有艺术家的作品将视角望向太空。加鲁什·梅尔科尼扬的《世界观》幻想了 1977 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射的两个太空探测器引导外星生命与地球相遇的故事,同时探讨了世界与图像的关系。陈滢如的作品探讨了宇宙学体系框架,以此追溯诸多如占星术、神圣的几何图形和炼金术等人类行为与权力的历史。约纳斯·斯塔尔的作品探讨了在太空时代,人类在众多星际物种之中的地位。其中既探讨了人类与地球生物的生态处境,也包括人类与外星生命的接触的潜在可能。科斯塔基斯收藏中的作品则源于更早的现代主义艺术时期,在 20 世纪早期,艺术家对宇宙时代的想象便通过视觉艺术表达,那个时期的一部分现代主义艺术,比如未来主义,就将速度、科技等元素加入到绘画中。


加鲁什· 梅尔科尼扬Garush Melkonyan
1993 年生于亚美尼亚阿博维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