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太空既是为寻找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空间,也在于更加了解地球,合理利用其资源。理想情况下是存在类似地球环境的行星,便可直接定居。要在其他行星上建立未来的太空殖民地,在目前的阶段至少需要研究透彻地球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不仅包括像海洋、陆地、平原、高山、河流、湖泊等地理环境,还有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水循环和生态食物链等。这意味着建立太空殖民地的前提是要解决地球上存在的生态问题。Fotografiska 影像艺术中心上海馆的开幕展览之一展出了爱德华·伯汀斯基的作品,他的作品是关于地球表面的设计、结构和规模,抽象的视觉中包括自然地貌特征,比如山川、河流、土壤等的状态,也有人类对地球进行改造的景观。这些照片探讨了地球上的自然景观与人类生态之间的状态。
但如果没有或必须要在非类地行星上生存,就必须进行外星环境地球化(Terraforming)的改造工程。外星环境地球化的改造需要人为改变天体表面环境,使其气候、温度、重力、生态等都达到类似地球环境的状态。外星环境地球化一词并非是科学家的创作,而是源自科幻作家杰克·威廉森(JackWilliamson)的小说,地球化的设想最早出现在奥拉夫·斯蒂伯顿(Olaf Stapledon)1930 年发表的《最后和最先的人》中,他的另一部小说《造星者》中还包括最早关于“戴森球”的描述,弗里曼·戴森的设想便是受此启发。由此可见文化领域的想象对于科学进步的影响是存在正向价值的。人为改造自然环境是可行的,但是在另一个行星上实施这一工程还有待实践验证。最早被纳入外星环境地球化工程讨论的行星是金星,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科学家就在设想改造金星的方案。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测发现,以已知的技术能力改造金星不太现实,于是到了 70 年代,火星又被当成外星环境地球化工程的模拟对象。NASA 专门用一个研究项目正式探讨了该设想的可能性,结论是改造火星目前不存在已知的障碍。但是理论归理论,实际情况下目前距离将其付诸实践还有遥远的距离。
进行外星环境地球化,科技层面之外还有社会层面各种制度的建立。但是,因为目前没有外星殖民经验,将来在太空殖民地中,面临地球人类与改造行星之间的问题时,地球上的历史经验将不得不作为目前仅有的参考依据。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的展览“_ _群岛·重游仙境”汇集了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柬埔寨等东南亚艺术家的作品,呈现当地的人文生态。“历史的第三只眼”展出清末美军大白舰队访问厦门全过程的 38 张原版蛋白影像,从地方微观史的角度展现了历史变迁历程。这两个展览从人文生态和历史事件的角度,讨论了人与社会、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与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