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山西区委书记的忧思与奋发
作者 施晶晶
发表于 2024年1月
远处密密麻麻的风电机、光伏面板与古塔构成朔州的独特风光(图\刘志伟)

和郝云聊天,你很容易就忘记他是个区委书记。

听他分析欧洲碳税对跨国企业的影响,说能源革命势不可挡的时候,他看起来像个学者;当他稀松平常地提到“光电转化率”,解释“源网荷储”这类专业词汇,或是“单晶硅淘汰多晶硅”这些行业趋势,他又有行业专家的范儿;下一秒,他开始计算产值、税收,活像个会计;一会儿他又借来哲学问题:我是谁,我要去哪儿,我怎么去,解释他对朔州市平鲁区能源转型的考量。

他说自己可没法和专家比,眼光没有领导高,“咱们是个施工队,我就是个包工头,干点具体的活”,只是那些他觉得重要的事,他愿意学,然后“自己琢磨去”。

这个土生土长的山西汉子,有着北方人的热情,又有山西人的质朴和直爽。这一点,王志看得更清楚,他曾在郝云当区长时当过副区长,是郝云的副手,现以区委常委兼宣传部长的角色和郝云共事。他说郝云是个急脾气,“喜欢快,上午安排个事儿,下午最起码要看到你动起来”,手底下的人没少挨批评。

这些时候,定格在会议新闻照片里、那个略显脸谱化的平鲁区委书记郝云,才还原成一个鲜活可感的基层主政者。

在中国,区委书记成千上万,而人口仅15万、通往省会太原的列车以K字开头的朔州平鲁区也并不显眼。但2023年7月,平鲁区政府签约三一集团,成功拉来了这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平鲁投资建厂,制造单晶硅光伏组件,布局新能源产业。

这次牵手并不容易,同期向“三一”伸出橄榄枝的另有多个城市,其中甚至开出了比平鲁更优惠的条件,但“三一”最终选择了平鲁。从第一次见面到签约,再到配套建设、投产和达标,历时仅4个月,连身经百战的三一集团轮值董事长向文波也很意外,称之为“宇宙速度”。

旁人眼中,拉来世界500强的新能源项目称得上是政绩,又有实实在在约3亿元的年税收,但郝云显得很冷静:“当前一期5GW(GW功率单位,1GW=10亿瓦)的规模对三一来说还太小,对我们来说也不大。”这是一次牛刀小试,双方合作还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只有明白郝云在意的事,才能理解他衡量“大小”的尺度。

平鲁区有着中国最大的露天煤矿,无论产业、税收、就业都高度依赖于煤炭,40年来,一煤独大的格局也留下了许多后遗症。在这个意义上,平鲁是山西的缩影,而积极争取三一、布局新能源产业背后,郝云真正焦虑和想要解决的,是一个直戳痛点的难题:“如果没有煤,我们还有啥?”

“深度了解一下朔州和平鲁吧”

一架专机落在山西大同的停机坪,三一集团轮值董事长向文波走了出来,在地面等候的郝云跟着朔州副市长刘亮迎上前去接待,之后他们驱车2小时,直奔朔州平鲁区的硅基产业园去考察。

这是2023年5月8日的一个场景,而平鲁区和三一集团的招商引资合作就从这里开始。

当时,向文波带队为三一集团首个单晶硅光伏组件制造项目在全国考察选址,平鲁区争取到了一次机会。但项目能不能在平鲁落地,当时的郝云也没底:“其他一些地方开的条件比我们优惠得多,和一些省会城市相比,区位优势、交通人才优势,咱都比不上。”

吃完晚饭,送向文波回酒店休息,已是晚上10点。郝云犹豫了一下,还是敲开了向文波房门寒暄了一会儿,再次表明招商引资的诚意:向董事长,深度了解一下朔州和平鲁吧,我们在发展光伏产业上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虽然得到向文波“我们认真考虑”的答复,郝云心里仍在打鼓,他其实有很多话想说,但又碍于“第一次见,深的东西也没法再说了”。

郝云是个急脾气,“喜欢快,上午安排个事儿,下午最起码要看到你动起来”,手底下的人没少挨批评。

回到家,郝云只觉得“心里面不踏实,就这么看看肯定闹不成”。夜里1点,他编辑了一条微信,总结了三一落地平鲁6个方面的比较优势,发给向文波,再作争取—但能不能说到点上,这些优势是不是三一需要的,非常关键。

事实上,过去2年,朔州市委书记姜四清就曾召集干部开会,专门分析朔州和平鲁的比较优势,实战就在这一瞬间。

第一条优势里提到,平鲁有大量可以做光伏的土地,是太阳能资源二类地区,能提供充足的绿电。绿电是个新概念,它说的是电力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零或趋近于零,在中国,绿电主要来自太阳能和风能。郝云相信,对三一这样的国际化企业,绿电太重要了。

“随着全球碳税的陆续实施,今后没有绿电、没有绿色能源,对我们企业出口的影响太大了。”郝云举了个例子:从2024年1月1日起,所有的货运轮船,如果烧的不是绿色甲醇这类低碳燃料,就不能在欧盟国家的港口靠岸,要用人家的低碳货船把你运进去,并支付高额费用。

碳税已经对国际航运产生了直接影响,今后它延伸覆盖到进出口产品上,是可以预见的。

郝云告诉南风窗:“姜四清书记在规划产业园的时候,我们已经深刻认识到,将来中国产品走向海外,除了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外,是不是拿绿电做,同样至关重要……中国也在推绿证(绿电的电子身份证),如果没有绿电、没有绿证,中国的产品出口,关税就高了,这是最核心的问题……有了充足的绿电,三一在平鲁落地生产出来的产品,走向全球都比别的光伏产品更有競争力。”

郝云给出的第二点比较优势,是平鲁有稳固的工业电网。说起这一点,郝云的语气里突然有了更多底气:“这是我们40年能源开发留下的最好的家底。”

制造业用电需求大,单就制造光伏组件中的“拉晶”环节就是耗能极高的“电老虎”,而背靠平鲁,稳固的工业电网是产能和品质的保障,可以避免电力不足遭遇“拉闸限电”的风险。

郝云相信,绿电和工业电网指向三一的核心利益,是平鲁最能打动三一的优势。

凌晨1点,消息发出后,郝云才发现向文波也没睡,一条微信弹了回来:收到了,我认真研究一下。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4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