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的元旦节刚过不久,企业家王淑铮已经站在一场泉州企业战略研讨会展牌前,双臂交叉,似自信又似思索。
在她身后,被主办方放置在合影墙上的企业发展关键词,和她要理清的思绪一样多。
2024年1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泉州召开了一场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会议。几乎前后脚,这场面对泉州本地企业家的闭门研讨会,亦紧锣密鼓地张罗起来。一同出现在这场开年战略研讨会的本地企业家,超过了百人。
这个由晋江市委、市政府牵头主办的研讨班,被称为“领航混沌创新班”,从2021年起至今,已办至第三期。参与者隐约感受到,和他们被赋予的名字一样—曾经轰轰烈烈的“品牌立市”暂告一段落,自上世纪崛起的多个龙头企业,无可避免走入行业周期波动与外贸困境的夹缝中,如今的泉州,正处于一个新的“混沌”时期。
在泉州当地,有一串独特的数字—“88999”,即民营经济贡献了泉州约80%的税收、80%的GDP、90%的研发投入、90%的城镇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这串数字所指的民营企业,曾托举着泉州,使其连续22年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一,更使泉州有了“民营经济第一城”之名。
但也正是走入转型深水区的民企,一度让泉州在2022年被福州反超,使其2023年上半年GDP增速降为3.1%,在国内主要城市中接近垫底。
以占比超当地规上企业工业总产值三成的纺织鞋服产业为例,走出了安踏、361度、鸿星尔克、匹克等多个全国知名鞋服类品牌的泉州,其2022年石化—纺织鞋服产业链条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1%,连续两年低于泉州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速。而在2023年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0增长,直至下半年该指标才逐渐上涨。
用人成本、关税成本、生产透明度等因素的提高,均在挤压当地主要制造业企业的利润空间。
内卷价格早已不是企业的出路,当下,生长在泉州的民营企业们急需一个全新的定位。
2023年10月,在连续多次强调做优做强民营企业后,泉州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印发“2023泉州民营企业100强”奖励办法的通知》,掷出千万的“真金白银”支持上榜企业,以鼓励各家民营企业大胆探索。
这是泉州的诚意,也是一座城市拼搏精神的具体体现,正如“混沌”的内涵一样,找到发力点后,是天地始,万物生。
冰山迫近时
“一个时代的周期已经过去了。”在泉州晋江埋头经营男装工厂20多年的王淑铮,很早便有这种逝去的感受。
她曾描述,那是一种“泰坦尼克号撞向冰山”的危机感,待她察觉异样时,不少订单正从她和同行手中流失,涌向了东南亚。
事实上,早在2015年,泉州一路高歌向上的进出口总额就开始回落。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中国纺织及服装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比重逐年下降,由2015年顶峰时期的38.20%,一路降至2019年的33.85%。
这个曾在唐代跻身国内四大通商口岸之一的小城,曾在上世紀末,凭借港口人素来的胆大与勤勉,接下了台湾部分产业转移,由此萌生出一批脱胎于家庭作坊的鞋服工厂。
随着分工发展,泉州当地逐渐形成一条纺织鞋服产业链,并与其他制造业企业一道,将泉州从一个不受重视的中位小城,送上福建省经济总量第一的宝座。
但曾在其他先发区域上演过的制造业转型,也逐渐出现在泉州。
正如“混沌”的内涵一样,找到发力点后,是天地始,万物生。
坚守在市场前线的民营企业家们发现,泉州成熟的产业链并不能让人高枕无忧。
受制于用工成本及关税抬升,不需要太多技术含量的外贸订单,往往会被东南亚成本更低的国家承接,甚至配套产业也在逐渐外迁。与之相对的,正是在2018年,越南超过孟加拉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纺织及服装出口国。
冰山迫近泉州企业的鼻尖,这种逼近的危险,让部分企业家向前先行一步。
在比对了流向东南亚的订单后,王淑铮意识到,鞋服这类门槛不高的传统产业,必须迈向中高端才有自主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