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发展民营企业?对话史晋川与张军
作者 姚远
发表于 2024年1月

民营经济,促进了就业,培育了市场,富足了生活,是一台激活社会不竭生机的强力引擎。可以说,民营经济的生产状况如何,民营企业有没有蓬勃舒展的野心、有没有开疆拓土的决心,关系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也关系着人民生活的水准与预期。

2023年刚刚过去。过去这一年,民营经济熬过震荡逐步企稳,但民营企业同时患上“放缓综合症”,一边受制于制度性壁垒,纵向升级受阻,一边受困于愈发紧张的地缘政治,对外出口艰难。但即使顶着压力,民企们继续小跑;即使疾风刮过,民营经济仍以坚韧与果敢伫立。

新年已至,南风窗邀请了两位经济学家,为过去一年民营经济的发展做个“年终总结”,也试图为新一年民营经济的生存与创新寻找出路。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理事长、金融研究院院长史晋川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他们用客观统计数据与专业分析框架,给民营经济画像、把脉。

放缓与企稳

南风窗:宏观来看,这几年,我国的民营经济处于什么发展阶段?

张军:2002—2012年,中国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十年,且在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结构性问题,如产能过剩、资产泡沫、债务,以及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2013年,中央经济会议首次提出“新常态”的概念,之后便逐步减弱对需求侧的刺激力度,转向以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调控阶段。

到2015年,中央高层意识到,如果要消化之前积累下来的这些问题,需要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而且靠刺激投資需求驱动高增长的方式也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于是提出,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再是“U型”了,更不可能是“V型”,而可能出现“L型”走势。回头看看这七八年,中国的经济运行就大概处于“L型”的放缓阶段,且持续了不短的时间。企业肯定需要去适应这个趋势性的变化,当然也会有不少民营企业患上了“放缓综合症”。

当下,我们需要做的是压缩投资规模、降低投资增速,把更高的预算支出放在支持家庭消费上,帮助家庭去降低他们在育儿、教育、医疗和养老等方面的储蓄倾向。

我们习惯了经济繁荣,如今步入放缓阶段,肯定不适应。特别是民营企业,感受更强烈。这时,它们发现可以去东南亚、拉美、非洲投资办厂,去国际上的新兴市场赚钱,这或许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南风窗:过去这一年,民营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趋势与特征?

史晋川:2023年是我们经历疫情之后经济复苏的第一年,据我个人观察,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增速在这一年当中大致呈现“上半年震荡下行,下半年逐渐企稳”的态势。

首先,从产值来看,2023年前三季度,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只有3.3%,而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为4.5%。不过,从第三季度开始,两者增速差距开始相对缩窄。这一数据表现印证,上半年民营经济在震荡中下行,下半年开始企稳回升。

固定资产投资有关的数据,同样在印证这一趋势。2023年前4个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虽然保持正增长,但速度持续放缓,从5月起落入负增长区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则是-0.6%,一正一负,形成剪刀差。从9月开始,这一剪刀差才开始逐步收窄。

另一组统计数据是,2023年1—8月,我国新增民营企业544.75万家。对比前几年的情况,2021年,我国新增民营企业920.7万家,2022年新增829.2万家。据我在浙江等地调研的情况,2023年9月之后,民营企业新注册数量的增加有所加快,但无论如何加快,全年新增民营企业数量大概会在 800万家左右。相比前两年,这个数字是进一步下滑的。

南风窗:2023年5月后,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呈现负增长态势,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史晋川:民间固定资产投资这一指标,反映的是民营企业投资意愿。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4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