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的最后一天,东莞不少工厂都已放假,进入元旦以及春节假期的氛围,但LAW和他的玩具厂华泰玩具没有休息。
狭小的厂房里,忙着赶春节前最后一批订单的工人神情专注。他们拿起一个个细小的塑料件,有条不紊地上色、喷漆和组装,直至玩具成型,打包入库。最后,这些成品通过四通八达的物流,送到海外品牌方手中。
这是华泰玩具里极其普通且日常的一幕,却又是不寻常的一幕。
“捉襟见肘”— LAW的脑海里浮现出这四个字,那是因为2024年的订单尚未敲定,停工的风险如影随形。这也是自2017年从父亲那里接手华泰玩具厂后,LAW常有的一种感受。但他知道,比起其他工厂,华泰玩具厂已算幸运,至少还能靠着父辈积攒的资源接到外贸订单,至少还有余力寻求转型。
20世纪80年代以后,作为民营经济大市,东莞把握住玩具制造产业从香港转移到内地的机遇,一跃成为“世界玩具之城”,高峰时占全球玩具总产量的30%,玩具工厂达3500多家。
然而,好景不长,2007年以后,金融危机、生产成本上涨、产业链外移、环保要求日趋严格、新冠肺炎疫情等一系列冲击接踵而至,不少像华泰玩具厂这样高度依赖外贸订单、缺乏自我造血能力的东莞工厂相继关停。
仅以外资玩具企业为例,根据外贸部门的数据,从2005年到2008年,东莞拥有的外资玩具企业数量从639家降至500家以下。此后,行业重新洗牌,东莞“玩具之都”的称号也一度易主。
险境中,有人一蹶不振,有人却困中破局,大胆创新,如开创金属3D拼装模玩的“拼酷”、结合国风和机甲元素推出系列原创模玩的“摩动核”等品牌。
这些勇敢探索转型的东莞玩具企业,紧跟潮玩趋势推出一系列原创IP玩具,如同雨后新芽,在原本夯实的东莞产业基础上不断抽枝生长,成功啃下全球动漫衍生品近1/4的市场份额。2022年,东莞潮玩工业总产值达166.57亿元,全国85%以上的潮玩由东莞生产制造。2023年,东莞更是正式被授予“中国潮玩之都”称号,成为目前全国唯一获得该称号的地级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