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免签,一场旷日持久的单相思
作者 岳汉
发表于 2024年1月
2020年4月7日,泰国红统府,手艺人正在练习南雅皮影戏

第一次听到“中国对泰免签”的消息,泰国女孩“班班”感到难以置信。她很快从震惊中回过神来,兴冲冲地开始上网搜索中国旅游的词条,并在“泰国版天涯论坛”pantip上发出了“中国去哪里看雪”的帖子。

很快,有人向她推荐了哈尔滨—一个她从没听说过的城市。去过中国旅游的“大神”们纷纷向她提出建议,从饮食和气温,到“连不上谷歌应该用什么网络翻译器”,让她蠢蠢欲动。由于泰国非法劳工大量进入韩国,造成韩国政府大量拒绝泰国游客入境,很多想到东北亚赏雪的泰国青年,对韩国望而生畏。中国,成为了他们新的选项。

与此同时,“中泰互免”的消息,在中文网络世界也如野火一般迅速蔓延。中国女孩婷婷一直想去泰国一趟,但是“割腰子”的传闻让她一度打了退堂鼓。在网上,她发了一则调侃的朋友圈:“我想去泰国,但是父母以死相逼不让我去。”

中泰互免的消息,让她重燃信心,网络传言的威力总是随着时间递减,而“说走就走”的诱惑,却在心中愈演愈烈。唯一的阻碍,变成了相对昂贵的机票。随着免签的实行,机票的价格或许会降下来—至少她是如此希望的。

英拉的遗产,功亏一篑的过去

中泰之间,实际上曾经距离“双边互免”只有一步之遥。

2013年,在英拉执政末期,中泰两国实际上已经开始就互免进行谈判。到当年12月,中国外交部领事司司长黄屏曾对媒体表示,中泰两国的免签协议“已经谈完”,只等签字达成。当时中国游客还没有像后来那样挤爆泰国,依托电影《泰囧》的热映,中国赴泰游客潮刚刚开始显现。

泰国希望中国游客能来得更多一些,而中国的意愿,则是希望先把泰国谈下来,以此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推动中国和整个东南亚的双边互免早日启动。

那时候,泰国是突破口。阴差阳错,后来的泰国,却成为了“新马泰”三国中最后一个与中国达成互免的国家,比当初的预期,要整整晚了10年。

2013年末,反英拉的大规模示威开始白热化,反对派领袖素贴发动“曼谷关停”运动,泰国瞬间成为示威大军与催泪弹的海洋,不再是一个安全的旅游目的地。第二年,英拉因为“违规调职案”被宪法法院赶下台,不久之后军方发动政变,彻底将为泰党的看守政府推翻,泰国从此进入了长达9年的军政统治时期。

泰国军方奉行“管理优先于发展”的宗旨,停止了与中方的免签进程,只差临门一脚的中泰互免谈判,被无限期搁置。

再次重温旧梦,已是10年之后。经过一场跌宕起伏的大选,上台不足一个月的赛塔总理发挥了房地产公司老总的执行力,光速通过了对华5个月的临时免签。赛塔想要一举拿下英拉当年留下的中泰永久互免的成果,并将其作为振兴经济的政绩,为政府和总理自己,加点分。

从一开始,中泰互免,就是一场盛大持久的“单相思”。泰国经济,依赖旅游业,依赖中国游客人潮的带动。尽管没有人将此事挑明,但事实就是—泰国对中国游客的渴望,远远大于中国对泰国游客的需求。

因此,泰国在这场延后10年的婚约中,成为了更加主动的一方,以至于酿成一场小小乌龙。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4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