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访顾湘前,我发了条朋友圈,我说天冷了,我的猫天天在我头上睡觉。
我拨通顾湘电话的那一刻,她说看到我的朋友圈了。我们聊起了自家的猫,很像在和朋友唠家常,顾湘让人感受到日常里的踏实。
如果要提及早期文艺青年、“80后”作家,顾湘还要比郭敬明早出道。顾湘出生于1980年,在19岁创作的长篇小说《西天》里的金句“那些我们以为永远不会忘记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里,被我们忘记了”,还被郭敬明引用在书里。
然而,顾湘没有耽于“文艺青年”“80后作家”,她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去了莫斯科国立大学留学。她说因为莫斯科很冷,而且那时候苏联刚解体,可以说又冷又穷又文艺,“很酷”。
海外的留学经历,让顾湘写出了《在俄国》,尔后她在北京当了一年自由撰稿人,觉得“不划算”,又回到上海做淘宝;淘宝规模扩大后,顾湘觉得“比上班还累”,于是就跑去媒体上班;2014年顾湘辞职,从上海市区搬去浦东新区东南部的赵桥村,过了几年出版了随笔集《赵桥村》。
顾湘是那么自然又自在地生活着,好像和主流社会不相干。在“女人三十”“35岁危机”“中年失业”等焦虑弥漫的时候,顾湘像个没事人一样到处晃悠。她在最新出版的小说集《老实好人》中这么写:“要上班又没房子住的人哪里还能追求什么公道呢?”“总之,没房子是苦的。有房子的人的朋友都可以坐在你房间里数落你。”
《老实好人》写了11个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笨拙而诚实地活着,这些人仿佛随时随地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出现了又离开,各自在城市里飘荡、碰撞,“像一团蘑菇,一棵树,一阵风,一个星球”。
解决住房问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作家,最常写的关于迁徙的主题,是从农村到城市。在大城市打工,没有房子,要实现阶层的向上流动,是一件很苦的事情。
到了“80后”“90后”,他们从本科、研究生毕业后,还是到大城市上班,一些人仍旧买不起房子,要实现安稳生活,仍然很苦。
顾湘在新书的《炖牛肉》篇中,用一种“絮叨”的口气,把年轻人“上班和租房”的苦说了出来。
故事的主角23时下班回家,发现住处着火了,街道帮忙安排了一个宾馆,宾馆又热又脏还要自己付钱。隔天去住处看看,被告知这段时间都不能住,租客又得不到赔偿。更难过的是,住处着火还是要去上班,因为年假已经被用掉了。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大约是传统媒体行业的金秋,看起来还挺美的,繁繁荣荣,但似乎寸寸地错过了凭收入还能买得起房的最后的年头……如果不读研究生的话,也许能买到房子。”顾湘在书里写道。
对都市年轻人来说,上班的“苦”不是城市化进程中拔根迁徙的苦难,而是从城市自身长出来、专属于城市的苦恼。但再转念想想,火灾没烧到自己家,也没烧到人,花点钱没关系,能再找到房子住也算运气好,“明明处于很惨之中却仿佛劫后余生要哼起歌来”。
顾湘现在住在浦东一个普通的居民小区里,因为赵桥村在2022年拆掉了,全村都搬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