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的存在是结果,而非原因
作者 肖瑶
发表于 2024年1月

作为中国特产,彩礼在全国范围内的接受情况却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划分。一部分人认可并自动适应其规则,适应不了的,抱怨几句了事,但打心底里仍然不觉有他。另一部分城市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阶层、知识分子,不论男女,都可能对“娶老婆要花钱”这种等式嗤之以鼻—这不就是物化的变相说法?

改革开放至今,城市化与市场化高速发展45年过后,当下正处适婚年龄的一代人,被人口流動划分为多块群体。不同区块的人的成长环境,所接受的教育理念,以及社会经验,可能都大相径庭。因此,对于彩礼、嫁妆这种以金钱缔结婚约的传统形式,自然不乏抵触和反感者。

在经济发展趋缓与城乡差距的背景下,对彩礼的抱怨更多来自需要娶妻的男方。彩礼偏高的地区,往往都是男女比例失调较为严重的乡村地区,农村的“光棍难题”也常常被提出来讨论。

造成失调局面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村镇本身的落后与贫乏,不具备家族遗产继承资格的女性成年后更多选择出走务工,加上外来人口稀少,留在当地的男性自然找不到媳妇。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4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