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的地区纽带——石油租金与阿拉伯政治经济秩序的演变
发表于 2024年1月

脆弱的地区纽带—石油租金与阿拉伯政治经济秩序的演变

李海鹏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本文节选自《文化纵横》2023年第2期

2014年下半年油价进入下降阶段后,阿拉伯区域经济中,两个相反的发展趋势综合起作用。第一个趋势,是地缘政治博弈驱动下区域经济的碎片化和“去区域化”。

一方面,地缘政治和经济竞争严重动摇了海合会国家的政治互信与经济一体化进程。海湾地区原本是阿拉伯世界内部经济一体化相对较为成功的次区域,2001年海合会经济协议第三条,规定了各成员国公民、货物、资本可在地区内部平等地自由流动。然而,2017—2021年沙特、阿联酋等国针对卡塔尔的全面封锁,严重破坏了海湾经济一体化的既有成果,也动摇了成员国尤其是小国对海合会政治和安全机制有效性的信心。尽管危机在2021年初告一段落,海湾富油国间的同质化经济竞争却愈演愈烈:海合会国家纷纷投资油气新产能,推动新能源产业结构布局,争夺地区金融、航运、娱乐、旅游业中心地位,抢占外国投资和就业机会。

另一方面,海湾富油国延续高度政治化、竞争性的经济外交,也造成阿拉伯区域经济网络的割裂和阵营化。在突尼斯、埃及等重要转型国家,沙特、阿联酋、卡塔尔三国继续在经济外交领域进行缠斗。在黎巴嫩等立场摇摆国家,海湾富油国继续采取惩戒性经济外交。经济关系的高度政治化,显然不利于阿拉伯贫油国管控经济危机、启动战后重建或平稳推动经济改革。

第二个趋势则是资本逻辑拉动下区域经济秩序的“再区域化”,表现为海湾大资本回归贫油国。为吸引海湾资本注入、推进经济改革进程,以埃及塞西政府为代表的贫油国政府,迅速推翻了“阿拉伯之春”初期的多起反腐败、反资本垄断诉讼,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外国投资者的政策法规。这一转向也为富油国政府和大资本集团向贫油国的回归或扩张铺平了道路。2013—2017年,在埃及、约旦、黎巴嫩、苏丹等国最大的投资项目中,沙特ACWA国际电力集团、阿联酋Majid Al Futtaim Group、科威特Zain移動通信集团等海湾私营或国企巨头赫然在目。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4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