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在辞职的蔡元培
作者 赵淑荷
发表于 2024年1月
1930年代初,拍摄于蔡元培先生在南京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时(数位彩色复原)

1898年秋,“戊戌六君子”血洒菜市口,翰林编修蔡元培面对老态龙钟而无法转身的封建王朝,做出了他人生中第一个“辞职”的决定。

目睹变法的惨烈失败,蔡元培心灰意冷,从京城辞官,携家眷回到绍兴老家。时人传他是康梁同党,蔡元培并不辩解。

多年后,在北大課堂上,一向眼高于顶的国学怪才辜鸿铭表示,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他自己,一个是蔡元培,因为“蔡先生点了翰林后不肯做官就去革命,到现在还是革命;而我自从跟张之洞做了前清的官以后,到现在还是保皇,这种人哪儿有第三个?”

在戊戌年的风云暗涌中,蔡元培辞掉的,不仅是翰林之身。他也辞掉了四书五经,辞掉了三纲五常,辞掉了赋予他荣宠和地位的旧制,辞掉了一个垂垂老矣的帝国。

此后,蔡元培一生中有记载的辞职记录超过20次,其中执掌北大期间,更是“七辞校长”。

蔡元培的辞职史,也正是民国学人探索救国之道的历史。

如今出现在民国故事中的蔡元培,几乎是与北大绑定的精神性符号。

这位瘦小的先生,以一己之力重新“发明”了北大。当时在北大所形成的自由讨论、追求真理的学术精神,塑成中国人对大学的想象,至今当我们试图为理想中的学府勾勒出模样,我们不会想起古希腊,而是会准确地指向20世纪的中国,1917年至1923年之间,那段同属蔡校长与北大的黄金时期。

我们就从这里说起,却不止于回忆一个黄金时代。我们更想知道,已经成为国人之理想的蔡元培,他的心中,理想何如?

兼容与能容

1917年1月,深冬的北京。

新年刚过,天色青灰,地上的雪被来往的车夫和马蹄踩得变滑发黑,蔡元培独自一人,来到前门外煤市街的一家旅馆。

这位点过翰林、做过总长的先生,刚刚出掌北京大学,此刻踱步在房间外的长廊上,静静等待着什么。

这是他第三次来找一位故人。

多年前,蔡元培与陈独秀在上海曾有革命之谊。若不是陈独秀出手相救,蔡元培可能会葬身于自己亲手所制的炸弹之下。如今,蔡元培三顾茅庐,恳请陈独秀担任北京大学的文科学长,希望这位文辞快厉的文学革命旗手,能为北大最腐败最官僚的一科带去强劲的“新青年”之风。

蔡元培既然选中陈独秀,自然是明确支持新文化运动,但与此同时,蔡元培也并不拒斥传统国学的血脉。

不久后,西装革履的胡适和留着辫子的辜鸿铭同时出现在校园,各教自己的学问,堪称北大一景;信古派的学者黄侃,上课时突然骂起对面教室的疑古派钱玄同,“钱听了也满不在乎,照样讲课”。

不仅新旧两派同处一堂,就是在新派人士当中,各有主张的学者教授,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如李大钊,信仰三民主义的如周学熙,信仰无政府主义的如刘师培,在北大也都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蔡元培解释:“我素信学术上的派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所以每一种学科的教员,即使主张不同,若都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就让他们并存,令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

是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北大没有官方校训,以上八字,至今仍替行校训之功能,是国人对北大的最深刻印象。

母亲生病时,他曾偷偷割肉救母,后来接触进步思潮,广泛阅读西方书籍,他能反思儒学弊端,甚至在自己的婚姻中超前地实践男女平等思想。

如果梳理蔡元培的个人史,我们会发现,能在北大种下兼容与自由之种子的人,非蔡元培莫属。晚清革命志士多为新知识阶层,曾作为旧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做到了翰林却转而干革命的,唯蔡元培一人;而这位留德留法,半工半读,钻研西方学问的新派留学生,年少时却受宋儒理学影响至深,母亲生病时,他曾偷偷割肉救母,后来接触进步思潮,广泛阅读西方书籍,他能反思儒学弊端,甚至在自己的婚姻中超前地实践男女平等思想。

由此可见,蔡元培有着非凡的开阔思维和批判精神,因此能够接受截然相反的两种文化并存,决不因自己所推崇的,而贬低他人所信仰的。周作人曾说:“蔡先生主张思想自由,不可定于一尊,故在民元废止祭孔,其实他自己非是反对孔子者,若论其思想,倒是真正之儒家。”

蔡元培的“兼容”,同样因为他本就有着宽广能容的品性。蔡元培当时在北大创“进德会”,带头做到不嫖不赌不纳妾,甚至不吸烟不饮酒不食肉,但是对生活上放浪形骸的陈独秀,蔡元培不仅不会苛责陈私德有失,反而多次为其解围,因更看重其是对国有益之才。蔡元培极为欣赏鲁迅,请他来北大教书,并邀请鲁迅设计北大校徽,后鲁迅因蔡元培似乎推崇自由主义,而认为自己与之不投缘,甚至公开批评,但蔡元培离开北大之后,仍热心为鲁迅介绍高薪工作,“尽了没世不渝的友谊”。

“兼容并包”思想在学校体制上的体现,则是蔡元培从国外带回的评议会制度。他提出“教授治校、民主办校”,让有学问的人管理做学问的事。北大不仅兼容不同学术观点,也在兼容大家对学校管理的不同意见,此时北大形成“为学术而学术”的宗旨,成为纯粹的学术研讨之所。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4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