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言者梁漱溟
作者 李少威
发表于 2024年1月
2015年10月23日,山东济南,观众在博物馆与梁漱溟的肖像合影

1988年6月23日,“最后的儒家”梁漱溟先生逝世,至今已有35年。

去世前一个月,梁漱溟对来访的台湾记者说,他对中国文化的期望,就是“顺应时代的潮流”。

梁漱溟是中国文化独特价值的坚定守护者。他从来“师古而不泥古”,一生撰述,都在中西比较中为中国传统文化寻找重生之机,也为此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建构。这一机会,埋藏于中西文化的协调、融合、互补之中,实现之途上,人力诚然可贵,天时却无法左右。这大约便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深意所在。

今天的中国,文化重生的天时渐现。

观其言行、著述,叩诸其根本信念,一切应该都在这位“文化先知”的预料之中。

中国不是落后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自那以后中国开始山河变色。

以费正清为代表的后代史家,往往把这一年作为中国史的一道分界。因为它明确界定了完整意义上的“传统中国”的终结,以及以受西方冲击为特点的“现代中国”的开端。

文明的苦难也正由此开启。在现代化过程中,内心最痛的一批人,就是王国维、辜鸿铭、梁漱溟这样的决不在文化上投机的知识分子。

比照西方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人皆说中国落后,梁漱溟独不以为然。

“当近世的西洋人在森林中度其野蛮生活之时,中国已有高明的学术、美盛的文化开出来千余年了。四千年前,中国已有文化,与其并时而开放过文化之花的民族,无不零落消亡,只有他一条老命活到今日,文化未曾中断,民族未曾灭亡。”

比较的科学性值得怀疑。梁漱溟认为,如果中国不与西方接触,那么再走三五百年甚至一千年,“亦断不会有这些轮船火车、飞行艇、科学方法和德谟克拉西产生出来,它将永此终古”。这一切都是西方在摆脱中世纪的封建统治之后发明出来的,而中国早在公元前200多年秦朝建立开始,就已消灭了封建制度,但“迄今二千多年亦不见中国产业发达起来”。

从语境上说,这里的“产业”应指资本主义。

封建主义的结束,资本主义的诞生,是不是一种必然的进化方向?梁漱溟认为答案是否定的,人们犯了历史发展是单线进化的假定性错误。社会形态之划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但梁漱溟多次强调,即便是马克思,对中国也是特殊看待的。

“中国特殊论”是梁漱溟所主张的。对此一直有许多不同意见,但到今天为止,中国社会总是在诸多领域例外于西方理论,也是不争的事实。中国不是落后,是反对人类社会的单线进化论的逻辑结果。

不是落后是什么呢?

“是停滞。”

文化早熟

中国社会发展停滞,是因它在文化上早熟。

在1931年的《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一书中,梁漱溟打了一个比方。

“一个人的心理发育,本应和身体发育相应,但中国仿佛一个聪明的孩子,身体发育未全而智慧早开。因其智慧早开,转而抑阻身体发育,身体发育不健全,智慧最后也不能发育得圆满良好。”

梁漱溟认为,中国的智慧早熟,是因為中国跳过了宗教而直接进入道德,无异于“一步登天”。跳过宗教直接进入道德,以之作为社会运转的法则,这是他认为中国文化“早熟”的原因。

宗教对社会的规范,是一种“外力假借”,“而外力实在就是自己”。所以,人借助宗教这种外力来寻求道德力量,就比道德多了一道弯。

“在人类文化历史上,道德比之宗教,远为后出。”在梁漱溟看来,道德比宗教更为理性,但理性原是渐次开发的,社会生命上,须有社会经济文化之进步为基础。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4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