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思凡,一位过去专门拍动画给成年人看的中国导演,以“成人”和“暗黑”的创作风格闻名。
2017年上映的《大护法》,是中国内地首部打上自主分级“PG-13”(建议13岁以上儿童观看)的动画电影。反乌托邦式的寓言,血肉横飞的枪战,暴力,病态,杀机四起。爱《大护法》的观众把它捧上神坛,奉为暗黑童话的神作,厌《大护法》的观众把它踩进泥土,称其为故作高深的烂片。
无论评价如何分化,一部《大护法》奠定了导演不思凡独树一帜的美学风格。不只是轻松的合家欢,不思凡欲借动画这一艺术体裁,往人性与社会系统的更深处去。
6年过去,他推出新作《大雨》。
比起《大护法》的冷峻残忍,不思凡告诉南风窗,《大雨》是一次“偏温和的创作”,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動画片”。在不思凡心中,《大雨》有一种童话性,一种更纯粹的质感。
甚至可以说,《大雨》有意向主流商业电影靠拢。比起《大护法》强烈的作者性和较高的理解门槛,哪怕是学龄前的孩子,坐在电影院都可以轻易读懂《大雨》的主线剧情。
但这不意味着不思凡在放弃表达。
倘若往更细处看,种种深邃的寓意,被不思凡安放在纷至沓来的配角与若隐若现的支线剧情中。这让《大雨》成为一部风格清新宜人,同时经得住反复观看,经得住讨论与解读的动画电影。
镜头推进光束中
不思凡风尘仆仆,取下围巾。前一晚刚刚出席了首映会,今天等待他的则是一连串紧锣密鼓的媒体访问。不像真人电影,导演、演员、编剧都可以承担宣传任务,动画电影的宣传重担,只能导演一个人承担。
新作《大雨》的主人公,设定为父与子。大约六七岁的馒头,只想和爸爸玩踩影子的游戏。父亲大谷子是个被全城通缉的嫌犯,他愧疚于无法给予儿子更好的生活,对宝物生出执念,一步步走向泥潭。由此,馒头踏上拯救大谷子的路途。
父与子的彼此救赎是令人动容的,但这种温情,甚至可以说有些煽情的叙事风格,与不思凡以往的作品大相径庭。毕竟前作《大护法》从头至尾冷峻至极,主要正派角色在故事尾声的突然死亡,在冷峻之上更添了一份残酷。
谈起《大雨》与《大护法》的不同色彩,不思凡说:“《大护法》是从上帝视角冰冷地去看人性,是对世界的客观描述,不考虑任何人。《大雨》更像是把镜头往下放,从黑暗中向前走,忽然看见几束暖光,镜头推进光束中。”
他的手高高举起、放下,在空中画出一个下落的弧线。
谈起这种创作色彩转变是如何发生的,不思凡自然而然将时间拨回了六年前, 《大护法》上映后。让我惊讶的是,《大护法》让不思凡在中国动画电影界一战成名、被誉为“鬼才导演”,但他围绕这部成名作的记忆,似乎更偏向苦恼。
《大护法》上映以后,扑面而来的评价,让他第一次品尝到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微妙关系。对不思凡来说,这是一次冲击与洗礼。
不思凡欲言又止。“冲击与洗礼”究竟意味着什么,他没有继续说下去。他身材高大,眉眼浓郁,声音却很小。即使是在安静的会议室中,也需要屏气凝神才能听清他在说什么。
“冲击与洗礼”,让他开始筹备下一部作品时,陷进了重重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