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谱AI进化
作者 何己派
发表于 2024年2月

从张鹏办公室的窗户向外望,一眼就能看到对面的东升大厦,那是智谱AI初创团队从清华实验室出来后,最早的办公地。

智谱AI成立于2019年,规模快速扩大。公司每年都要搬一次家,人员从当初的30人左右,增加到现在的400余人。

滚雪球般增长的,还有它的名气,以及超高的融资额。

智谱AI宣布,2023年累计获得超25亿元融资。其身后的投资机构,包括去年5月成立的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极少下注同一家公司的美团、蚂蚁、腾讯、阿里等机构,也在其中。

智谱AI集结了一帮技术大牛。核心团队里,CEO张鹏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董事长刘德兵是中国工程院高文院士弟子,总裁王绍兰为清华创新领军博士。

这支学院派出身的团队,瞄准的赛道,是AI大模型。

去年10月底,智谱推出全自研的第三代基座大模型ChatGLM3系列产品,多模态能力逼近GPT-4。由此,它成为国内唯一对标OpenAI全产品线的大模型创业公司。

6月,在硅谷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的盘点中,智谱AI被视为最有可能成为“中国的OpenAI”的5家企业之一,外界也常以此来形容智谱。

但张鹏不愿意大家仅基于商业逻辑将二者对比,也不想被这个标签套住。至于技術上的追赶,团队所有人心里,一直有张动态更新的时间表。

“我们的目标,是尽快追平现有GPT-4的能力。”张鹏向《21CBR》记者表示。

脱胎清华

智谱AI是从清华走出来的创业公司。

上世纪90年代,清华计算机系成立了知识工程研究室,致力于知识工程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属于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分支。

人工智能本身是门实践性科学,讲究理论和工程落地结合,本世纪初,我们就开始把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相关研究,落地为产品,推出AMiner系统,做科研情报挖掘。

之后,实验室做了一些落地尝试,直到2019年,智谱AI成立,团队走出实验室,来做产业转化。

我一毕业就留在实验室工作,公司成立后,连同团队其他成员一起过来。

整个团队三十来人,大家共事时间久,有的相处将近10年。无论是团队磨合,还是应用转化,从学校到公司的过渡,都非常平滑。刚成立半年时,大家感觉跟在学校里没有大差别。

大的技术路线,早在公司孵化时,我们就想清楚了。

人工智能未来怎么发展,学术界、产业界当时出现了多种声音。让大家焦虑的是,“AI四小龙”已经把上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路径,“蹚”得差不多,快碰到天花板了,下一代突破口在哪儿?未来该怎么办?

我们逐渐理清一个方向:要从感知智能,走向认知智能。

本文刊登于《21世纪商业评论》2024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