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巴黎评论》的余华,如何走向世界
作者 王悦
发表于 2024年1月
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的余华

在2023年快要结束之时,频上热搜的“60后”作家余华又火了一次。

2023年12月6日,美国文学杂志《巴黎评论》第246期出刊。在官网公布的杂志目录上,“作家访谈”栏目访问了两位作家,一位是刚去世的美国诗人、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路易斯·格丽克,另一位是中国作家余华。

有人说,余华创造了历史,因为他是首位登上“作家访谈”栏目的中国作家。自1953年在法国巴黎创刊以来,《巴黎评论》每一期都会刊登当代重要作家的访谈。创刊号采访的第一位作家是E. M. 福斯特,此后陆续采访了艾略特、海明威、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等300多位著名作家,其中包括34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美国学者白睿文

《巴黎评论》的访谈栏目几乎是一部当代文学经典档案。不论是多么有名的作家,一生也只有一次机会被《巴黎评论》访问。每一位受访作家会按照其写作身份归入不同子单元,并获得唯一的永久性编号。余华在“小说的艺术”子单元编号No. 261,这意味着余华成为“作家访谈”栏目创立70年来第261位小说家。在此之前,华人作家中也只有美籍作家哈金在2009年登上过该栏目。

对于已经足够了解余华的中国读者来说,《巴黎评论》访谈的内容恐怕会令人有些失望。整个访谈中几乎没有太多余华不曾说过或写过的内容。这是因为访谈的目的是为了让英语世界的读者完整而详细地了解作家本人,但余华保持了自己“好耍嘴皮子”的本色,这使得访谈读起来依然妙趣横生。

采访余华的是与作家相识多年的美国学者白睿文(Michael Berry),他也是余华的《活着》、王安忆的《长恨歌》等多部小说的英文译者。

在采访中,他问余华:“你是像海明威一样每天规律写作5—10页,还是靠灵感?”余华反问:“海明威一天写5—10页吗?”白很肯定,因为海明威在接受《巴黎评论》采访的时候就是这么说的。

余华却笑道:“不要听他们作家胡说,作家接受采访的时候,80%的话是不可信的。”但紧接着他又给自己台阶下:“今天我有50%是可信的。”

走向世界的余华

作为一名读者,白睿文见证了余华从一位在中国拥有知名度的作家一步步成為世界知名作家的道路。

1994年,张艺谋根据余华的小说《活着》制作了同名电影,在美国市场上大获成功,在法国、美国、英国等地屡获大奖,这也推动了原著各个译本的销售。

和许多海外读者一样,白睿文也是首先看到电影《活着》。他曾经告诉媒体,1994年,他还在大学读书,有教授放映了这部电影,还布置了作业,让白睿文给电影做一个口头分析。他从存在主义和佛教的一些理念出发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现在看来相当幼稚,但在当时他却非常兴奋。当他在中国台湾第一次买到《活着》的小说原著,白睿文在自租的一间阴暗潮湿的地下室里一口气读完整本书。

大约在1997年,刚刚大学毕业的白睿文联系了余华,想要将小说《活着》翻译成英文。

本文刊登于《看世界》2024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