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文学”即景
作者 李潇潇
发表于 2024年1月

文体倾危与智性敲诈

“纯文学”之纯,从开端就表现在对“形式”(文体)的强调,对智性(西方的、现代主义的)的追求,自1980年代行至当下,“纯文学”面貌如何?

远景

1980年代初,“纯文学”桀骜不驯,生机勃勃。面对强大的敌手——庸俗社会学和僵化的文艺体制,其以饱满的先锋姿态,如饥似渴地学习,信心十足地战斗,势如破竹,改天换地,建设遗世独立的审美范式,贡献大量的批评话语与认知模式。经由学院体系的精耕细作,它们深入人心,至今仍被视作文学世界的“基本常识”。那时的“纯文学”亭亭玉立,洁净,高傲,散发着世界性芬芳。

于是,1980年代末,大获全胜的“纯文学”已然不再拥有“敌手”。在这一方净土之上,他毫无戒备地、理所当然地随着现代性劲势成长。“纯文学”从颇具本土色彩的“反思”“寻根”等,转而一路向西,投奔洋气十足的现代主义,“中国文化必须挣脱其传统形态,大踏步地走向现代形态”。接受现代主义洗礼,几乎成为作家的成人礼,理论家、评论家和作家们珠联璧合,如响而应,琳琅满目的西方现代主义流派,他们如数家珍,并迅速运用于创作,涌现出大量质量上乘的文学作品。

总体来说,正如所见,彼时的“纯文学”收获了完备的文体实践,散发着不同于以往的智性光泽。而他似乎并不自知,这种大快朵颐的“拿来主义”会带来水土不服;而严谨明晰、拾级而上的学术云梯,也许会走向智性的牢笼。精致的“小世界”,纯而又纯的文学,正在逐渐与火热澎湃的社会生活挥手告别。

中景

“纯文学”自给自足,小富而安。就像许多夫妻,虽然没有新的兴奋,在风平浪静里,他们会自以为还爱着对方。

首先离开他的是读者。这倒并不算一种新鲜的烦恼,“文学是纯粹的,因此孤独是高贵的”,他暗忖;很快,消费主义降临,世界沸反盈天,它们和现代主义有着同款的洋气,却一点也不傲慢。它们可口,亲切,欢乐。于是,金钱离开了他。确切地说,金钱以前所未有的汹涌来势奔向了其他的方向。“纯文学”像个苦守贞节的怨妇,恶狠狠地诅咒堕落:主旋律文本落后、通俗文本恶俗!在高门大院的办公楼里,他梗着脖子昂着头,坚信自己仍旧是文学的亲密爱人。年轻时爱过她,偶尔一杯浓茶、一口热酒,也还能再爱她一回!

然而这爱相当可疑。因为遗老的自信不是货真价实的自信,仅仅依靠这种回忆里的心醉神迷——1980年代勃勃生机的幻影,不可能抵御得过货真价实的金钱名利。他偷偷往热闹处觑一眼:世界完全两样,“时代”二字不以任何人意志为旨却又实然遵循着所有人意志一往无前。他感受到了风,但他关上门窗,躲了进去。他们中的一部分干脆称自己为文学手艺人,专心侍弄“小摆设”。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历越来越高,学问越来越深。锃亮的证书傍身,只求现世安稳。

消费主义何尝看不懂这种看似复杂实则简陋的沮丧空虚之心境?它们会幻化成各式各样的狐仙鬼魅引诱你。于是,他们中过于聪明的那些,极尽虚与委蛇之能事,开始进行投机或变卖。一旦离开文学,他们的聪明简直越发聪明,迅速展露出足以和消费主义媾和的智性,不露声色地参与谋划与分赃;他们轻笑着丢开文学最后的领地——文体,任凭现代汉语和民族语文被以游戏为底色的网络文本侵袭、损害。

“纯文学”成为一个焦虑秃头的中年人。他是个不经看的中产阶级,“无病的呻吟,逸兴的硁硁”,他生着闷气,忘了初心。

近景

文体倾危的本质是落后就要挨打。而危难之时那些狡黠的倾危之士,对着那群茫然无措、不明就里的潦草青年的耳根说:“语言的神圣四壁土崩瓦解啦!”鼓动他们变成文学的暴民,则是一个更让人不寒而栗的背叛故事。

潦草青年热爱文字,凭本性在网络世界晃晃悠悠,来到文体的边界。他们未必不能经由艰苦的磨砺变成真正的作家。而他们却被不怀好意地挂上欢乐闪烁的塑料桂冠,肆意无情地拆卸着文体。他们哪里知道,这些缤纷闪烁永远不会和文学的荣耀交相辉映。“灯光熄灭,走下舞台”,你就会发现这身璀璨装扮如此廉价,代价却如此巨大。

在小世界里对智性规则的顶礼膜拜让“纯文学”越来越依赖投喂、豢养。本来就有近亲繁殖的危机,更有甚者,“培育”作家的学位系统还在持续蓬勃发展,遥想那时的“文学”之“纯”,真真是“一家子骨肉,没那么多讲究”了。如果文学执意如此“纯”下去,无论是“底层视角”或是“山乡巨变”,都只是空洞的脑力竞技,闻不到任何真实汗水或泥土的气味。

智性敲诈的是作家天然的脾性、灵魂的色彩抑或那些毛渣渣、乱糟糟甚至臭烘烘却生机盎然的文学天分——这种说法或许只能算作一种不能被证明的臆想,然而越来越多拥有金灿灿的学历却并没有自发阅读经验的机灵鬼们成为编辑、专家、评委,精密掌控着你的每一个步伐,“敲诈”显然就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隐喻了。

智性本该是文学的密友、诤友,帮助你拥有“深刻的直觉”,然而智性如果变成高智商者的成功学路径,它就是文学世界里不折不扣的反动派。

本文刊登于《天涯》2024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