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声
作者 任泽宇
发表于 2024年1月

克尹米

虽然已经游历了近百个星球,我依旧无法忘记进入克尹米星球时的那种诡异感。我按照地图走进克尹米最热闹的酒吧时,屋内正人头攒动,却只能听到桌椅移动的吱呀声。人们似乎都在张嘴交谈着什么,但我什么都听不见。在这种寂静中,我渐渐地辨认出一个细微的声音,它如此尖锐,仿佛是电子信号进入麦克风时产生的回馈循环。我朝着那个声音走去,这是酒吧里最靠内的位置,坐着两个正在交谈的克尹米人。他们交谈的声音逐渐变得可以辨识。

在留意到我之后,他们热情地邀请我坐下,长发的姑娘叫西图,表示自己已经几个月没有找到能够通过声音交流的人了。克尹米人的听觉和发声器官是相连的,只能听到和发出有限范围内的频率声音。他们年幼时,声腔的振动频率很高,达到成年后无法企及的150Hz,所以无论孩子们叽叽喳喳议论什么,大人们都是听不见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个体的声腔因为肌肉的萎缩也开始只能发出和听到低沉的声音。这就导致了克尹米人只能和同龄人交流。所以遇到一个能和他们自由交流的旅行者,似乎比遇到和自己生活在一个街区里的人更加让他们感到亲切。

我在这里停留了三个月,其间给飞船换上了更新的引力季风舵,西图还拉着我庆祝了克尹米人一年一度的联音节。那一天,他们会按照时钟的指引,从年老到年幼依次唱出一个单一的音阶,最终唱完整首星曲。整个城镇会从颤抖低沉的轰鸣慢慢变成舒适的人声无伴奏合唱,直到如森林里鸟鸣般的高音。随着歌曲音调的逐渐升高,我在后半程已经无法听清小学合唱团的歌声。毕竟我这个人类的耳朵能接受的频率范围还是过于狭窄了。

在离开之前,我再次跟西图告别。她依依不舍地说:“也许有一天我也能离开这里,像你一样旅行。但我们的音腔可能让我们永远无法离开自己的族群。”

这个时候,我意识到她中频的声音已经变得低沉了几度,如果我不刻意压低声音和她说话,她捕捉我的声音会很吃力。

“你可以放手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宇宙大到不用担心找不到有共鸣的人。”我安慰她说。

她微笑着说,“谢谢你,只是下次再见面的时候,可能就无法用声音交流了。”

当天傍晚,我驾驶飞船离开了克尹米。随着目光中的星球渐渐远去,我感叹自己的幸运——能与他们分享彼此频率一致的时光。

洛松忒

作为一个在星球间频繁穿梭的旅行者,我往往会被委托运送一些轻便的包裹,有相隔两个恒星系的情书,有在真空中打磨的彗星核挂饰,还有一罐拉兹索人的诗(没错,他们的诗词是写在三维的晶尘埃中)。但最棘手的往往是运送动物。这些动物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物种入侵,而且往往无法适应不同星域物理常数的变化,夭折在半途。

为了归还人情,我答应了一个富豪的请求,帮他从洛松忒星球捕捉了一袋雄性三足蜻蜓。这些蜻蜓非常短命,它们在出生后会不停地极速扇动翅膀,一直朝着光源飞行。

当我把这些蜻蜓装在黑箱里带给富豪的时候,他带我去了实验室的地下一层,并关上了灯,只留着玻璃气室发蓝的那个。他将黑箱窗口对准了玻璃气室的入口,放出了一只蜻蜓。蜻蜓的翅膀在光线的照射下闪闪发光,随着翅膀扇动速度的加快,数秒后,蜻蜓消失了。

富豪向我解释,三足蜻蜓本身带有生物荧光,当蜻蜓的翅膀快速振动时,其外表的化合物性质会因为热能(由翅膀振动产生的摩擦力引起)而发生改变,导致化合物吸收的光的波长变短,产生“斯托克斯位移①”。从我们的视角来看,蜻蜓进入了不可见的紫外波段,凭空消失了。

如果不是我将这种昆虫带离它的出生星球,由于洛松忒气压较小、湿度较低、重力较弱的环境,它们在翅膀振动时不会产生过多热能,无法进入紫外波段,自然也不会产生这样的奇观。

富豪将黑箱完全打开,只见十多只蜻蜓在玻璃气室内忽闪忽现,每次进入光波段时都会闪烁出耀眼的光芒,仿佛是充满流星雨的巨大展览柜。

他告诉我,这个宇宙很大,“没有什么生物是平平无奇的,它们只是需要一双能被欣赏的眼睛”。这些年,我在向我的读者描绘星际奇观时往往会引用他的上半句话,但自从在克尹米待过三个月后,我逐渐理解了后半句话。我之所以会惊叹三足蜻蜓的表演,并不只是因为蜻蜓特殊的生物荧光,还因為我作为人类,双眼的可见光范围只是400纳米(紫色)到700纳米(红色)之间。如果换成另外一个可见光范围更大的瓦卡思人,一群永不隐身的蜻蜓只会让他感到平平无奇。从此之后,我更尊重我作为人类生理上的局限,即使只能体验部分的宇宙,我也愿意完全投入。

本文刊登于《科幻世界》2023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