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里的科幻
科幻自晚清进入中国以来,受到不少教育者的重視,一些书籍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图书馆,由此与读者结缘。作家张天翼就曾回忆:幼年时擅长给同学讲故事,像是《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福尔摩斯》《亚森罗苹》等书籍都是他在“通俗图书馆”看到的,其中也有吴趼人衍义的外国科幻小说《电术奇谈》,“这故事很受欢迎,我一个星期才把它说完。”(《我的幼年生活》)
在不少图书馆事业的推动者看来,“科学小说”理应成为图书馆藏书的一部分。1933年,教育家侯鸿鉴赴西南地区考察。在宜宾,他在当地名医孙我山主持的欢迎会上做了演讲,其中提到“图书馆事业,为文化之中心”“提倡科学小说,引起青年之嗜好”。(《西南漫游记》)。1935年,上海的世界书局印行了徐旭所著的《民众图书馆学》,第六章谈到民众图书馆“应备何种小说与不应备何种小说”,也认为“凡精神积极的武侠小说、冒险小说、侦探小说、空想的科学小说等,确实没有恶化成份者,亦可备”。
可想而知,当时的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了阅读科幻作品的重要渠道。不过,有藏书是一回事,借阅热情是另一回事。同是1935年,上海的开明书店出版了中学生社编的《学习与锻炼》,其中学者褚东郊的文章《谈课外活动》为我们了解当时的中学图书馆借阅情况提供了一份记录:
现在中等学校,差不多都有一个小小的图书馆,备着各种图书,供学生课外阅读。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科幻世界》2023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