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新年,滚一滚都是好“年”!
发表于 2024年2月
全文图片源自中信出版社图书《滚大冰》 ,绘图 :赵燕

世间万物都有个根。在作家李谦看来,她的根在东北,在东北的年味里。

她把儿时的春节,写进了童书《滚大冰》里,那是一场孩子的欢乐之旅、大人的寻根之旅, 打动了很多成年人。

童年会过去,但暖意会永存。这个春节,我们这些“大孩子”,不妨打开《滚大冰》,去体验东北传统又新鲜的年俗:蒸豆包、滚大冰、送灯、挂灯笼……可能读着读着,耳畔就会传来鞭炮声、童谣声、嬉闹声、东北二人转的小调声……

哪个东北人没有盼着热腾腾豆包出锅的回忆?

味觉往往承载着一个人的“根记忆”。我一直觉得,春节永远和美食有关,酸菜饺子、杀猪菜、小鸡儿炖蘑菇、炖鱼、豆包……传说中的“年”,只是虚造的神兽;吃,才是实实在在的幸福。

小时候的年味,是从豆包开始的。过了农历腊月初八,喝完腊八粥,就准备蒸豆包了。黄面皮儿,红豆馅儿,黏糯香甜,豆包是干粮,也是零嘴,更是回家过年的诱惑。哪个东北人没有腊月里等在灶台旁盼着妈妈做的热腾腾豆包出锅的回忆?

过年,屯子里人口多,吃得多,要蒸很多豆包,少则几百个,多则上千个。所以做豆包是一个集体活动,年前,街坊邻居齐上阵,轮流去某一家帮忙。今天我去张三家包,明天去李四家包,张三李四家的包完了,他们就到我家帮忙包。屋子里面很暖和,小媳妇、大姑娘、老婆子坐一个炕,有说有笑地包豆包,还没到过年,年的氛围已经起来了。

做好的豆包,要放到大铁锅里面蒸,锅咕嘟咕嘟冒着白烟,嘴馋的孩子就在旁边馋巴巴儿地等着。豆包蒸好之后,先给心急的小孩吃个热乎的,剩下的要马上拣出来,搁到盖帘上,摆在外面速冻。东北的冬天,零下三十度是常态,院子就是天然大冰箱,豆包很快就冻硬了。冻好后,把豆包装到大缸里,搁雪埋上,想吃的时候,拿出来热热就行。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个场景:一大群女人,盘腿坐在火炕上叽叽喳喳没完没了,她们攥着豆馅儿、包着粘豆包、摆着盖帘儿……那场景让我感到,食物只有浸在人间烟火中,才更有滋有味。包豆包时那种单纯的快乐,我长大后走哪儿都忘不了,邻居家烫屁股的火炕,总能在心中烘热某个时刻。

后来,我家搬到城市,物质丰富,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平时吃的和过年吃的是一个水准,但离开了美食的牵挂,年味越來越淡。

再后来,我妈妈离世了。好多年,我都怕过年,一到过年,就会想起妈妈,想起以前热热闹闹的日子。

正月十五滚大冰,左咕噜右咕噜 

说伤感了,我再聊点开心的吧。

本文刊登于《女友LOVE》2024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