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代南海“香瓷之路”
作者 张国刚
发表于 2024年2月

自汉唐至宋元,由中古至近古,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逐渐发生变化。变化之一,陆上丝路贸易因中亚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而递减,海上丝路活动因航海技术的改进逐渐活跃;变化之二,除丝绸以外的出口商品中,瓷器的比重在增加;变化之三,进口商品中,珠宝的比重在减少,香料的比重在增加,终至超过了珠宝。简言之,出口瓷器,进口香料,而且是在海上进行,因此,宋元时代的“南海丝路”又称“香瓷之路”。

中国本土有香料出产。历朝各地的土贡中,就有香料品种。宋人洪刍所著《香谱》,就记录了本土香料的品种与特性。但是,本土香料的数量与品种严重不足,于是就有了进口东南亚各地品类繁多的香料的需求。早在宋太祖开宝四年(971 年),就在广州、杭州、明州(今浙江宁波)设置市舶司,进口东南亚和中东地区的香料。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设置香药库使、副使,管理香药事宜;另设置香药榷易院,主管香料专卖事宜,设榷易使、副使。太平兴国二年,仅香药榷易院的专卖收入就达到 30万缗。

香料贸易的兴盛与需求密切相关。唐宋以来,士大夫群体中间兴起的熏香风气,以及香料之用于医药,都与佛教的兴起密切相关。香料贸易的发展源自中国内地的巨大需求,包括作为奢侈品、药品和宗教用品等方面的需求。

北宋末年宰相蔡京会客时,熏香从帘后发出,云雾蒙蒙,客人们回家后,衣服上的芳馥数日不歇。“陈列诸香药珍物。”南宋诗人陆游说,贵妇乘车驰过,香烟外逸,数里不绝,连尘土也带香气。香料和药材合称,谓之香药。《神农本草经》中就有香料入药,《海药本草》中记载了外来香药50多种,绝大部分用来治病。《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用乳香、沉香等入药,可以治疗诸风疾,诸如手足不遂、神智昏聩等。

宋代香药不仅治病,而且是盛会中餐桌上很有档次的配置品。苏东坡《与章质夫帖》云,“今公宴香药别卓为盛礼,私家亦用之”。宋徽宗宴请枢密使,侍姬捧炉,焚白笃褥香,这种香每两价值高达20万钱。南宋大将军张俊,以丰盛的香药宴席招待宋高宗,民间因而仿效。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汴梁有“香药果子”,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南宋临安有“丁香馄饨”,都是以香料佐餐,其档次当然有很大差别。

宋代常用的香药,如乳香、龙脑、没药、安息香、青木香、阿魏、荜拨、肉豆蔻、零陵香、丁香、胡椒、甲香、降真香、瓶香、蜜香等,在唐代已有进口。 但宋代进口的香药,数量和价值远远超过了唐代。赵汝适《诸蕃志》记载了47种外国物产,注明产自西亚与非洲的22种物产绝大部分是香料,如乳香、金颜香、苏合油、安息香、沉香、笺香、丁香、木香、龙涎香、蔷薇水、栀子花等。宋代香药进口约占全部海外进口品数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根据《宋会要辑稿》的记载,在与宋朝有朝贡关系的32个国家中,香药朝贡达213次。

举个例子,主要辖境覆盖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的三佛齐国,在1018年的朝贡中,进贡的香药有龙涎香36斤、乳香81680斤、苏合油278斤、木香117斤、丁香30斤、肉豆蔻2674斤、檀香19935斤、笺香364斤等。宋代设有内香药库,作为朝廷专设的香药储藏机构,宋真宗有诗云:“每岁沉檀来远裔,累朝珠玉实皇居”。

香药的来源地在唐代有“五源”:拜占庭、波斯、印度、印度尼西亚、中亚。 宋代则为“三地”:阿拉伯、印度、东南亚。宋代香药输入路线与中国和阿拉伯的贸易路线一致,从阿拉伯、印度到广州的主要航程中,东南亚地区最为关键。

宋元时代用什么换取这么多名贵的香药呢?除丝绸之外,最重要的是瓷器。中国瓷器外销始于唐朝。唐末五代,特别是到了宋朝,随着航海业的发展,瓷器外销愈加繁荣,因为瓷器适合水运而不适合驼峰马背运输。朝廷在沿海重要口岸,如广州、杭州、泉州等地设立专门的贸易机构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大批外销瓷从这些港口起运,经水路运到西亚北非。宋元时代外销瓷器主要有越窑的青瓷精品、景德镇的青白瓷。越窑之名,始见于唐代,与唐代的饮茶风气密切相关。五代时,为钱氏政权烧制秘色瓷。浙江龙泉窑青瓷从11世纪北宋时期开始,经过元代,迄于15世紀的明朝永乐、宣德年间,四百年间畅销不衰。

本文刊登于《环球人文地理》2024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