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传奇“荔枝道”
作者 张杰 喻言
发表于 2024年2月

传闻“荔枝道”是唐玄宗因杨贵妃爱吃新鲜荔枝,而专门为她开辟的一条运送荔枝的道路,因此后人常以此事为由批判唐玄宗昏庸,事实真是如此吗?

“加急,快快闪开!”唐天宝年间的一天,随着响亮的马蹄声,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一匹加鞭快马,伴随着滚滚烟尘而来。不过他传递的并不是十万火急的战报,而是给朝廷进贡的贡果,也就是杨贵妃爱吃的荔枝。

《新唐书·杨贵妃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唐玄宗为满足宠妃杨玉环喜欢吃新鲜荔枝的喜好,特地安置飞骑驿使快速运输。荔枝从产地摘下,装进竹筒保鲜,交给驿使,途经驿站,换人换马不换物,千里奔送,保证荔枝不变味抵达京城长安。

正是史书上的这段文献记载,使原名为“洋巴道”的川陕蜀道,在后世被命名“荔枝道”,而一千多年前以接力型“特快专递”将荔枝送往长安的历史场景,也成为了后世书写、发挥想象的对象,传播深远。

“驿传荔枝”之前这条蜀道曾闪烁三国的刀光剑影

“漁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千里驰贡,博美人欢颜,成了后人评判唐玄宗荒弛朝政经常提及的一个罪证。安史之乱后,诗人杜牧从长安城远望骊山,感慨万千,写下千古留名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句经典,千古流传,同时其中的批评气息,清晰可闻。诗圣杜甫也曾在诗中为疲于奔命运送荔枝的马匹给予同情,“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支,百马死山谷,到今耆旧悲”。“驿传荔枝”,与周幽王、褒妣的“烽火戏诸侯”一样,成为历代文人讽喻的一个主题。

由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广为流传,以至于后世在评判这条传奇的荔枝道时,容易将之与唐代的命运转折点联系在一起,由此带来一些认知的偏差。比如简单地认为荔枝道就是专门为给杨贵妃贡献荔枝而开辟的道路等。

事实上,在荔枝贡京之前,这条古蜀道早已存在。蜀道,从狭义角度准确说是秦蜀古道,分为南北两段。北段和南段的路线虽然有连续性,但各有其名。北接子午道的荔枝道与金牛道、米仓道都属于秦蜀古道的南段。作为古代先民南北迁徙的一条通道,是秦、巴、楚文化交融的一个载体。

看到“荔枝道”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有这条道在开通之时就叫荔枝道的误解。其实这条道从南宋王象之开始,才称为“荔枝之路”,即后来学者所称的“荔枝道”,这个显眼的名字要比这条路本身晚不少时间。“荔枝道”能成为驿道也和当时国力强大,广设驿站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与联系,以及地方行政区划的变更密切相关。

古代道路的开辟,往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古文献中常言的开通往往是指拓宽和进一步修缮,“荔枝道”亦是如此,它并非为杨贵妃贡鲜荔而专门开辟的道路,而是将既有的道路加以修缮、增设驿站,成了贡荔的驿路。它的前身是三国时期著名的间道。这条古道从万源经镇巴至西乡,是古蜀道中比较艰险的一条。也正因此,这条道在战争时期被使用较多。

有记载称,诸葛亮入蜀后曾屯兵万源,据险防御曹兵。

本文刊登于《环球人文地理》2024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