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准再婚,不准工作,不能戴首饰,不能吃大蒜,每日只能祈祷念经,依靠慈善组织和朝圣者的救济来生活,直到孤独死去。
这,就是居住在维伦达文的寡妇们。

小城维伦达文,是印度神话中神灵的居住地,因生活着成千上万名寡妇,被称为“印度的寡妇之家”。
这些寡妇大多来自西孟加拉邦,为了生存,她们每天有的在神庙唱赞歌换取食物,有的出卖肉体,同时还要遭受世俗礼教的各种限制和约束。
从神灵居住地到寡妇之家
维伦达文位于印度北部的亚穆纳河畔,距首都新德里约150公里。
在印度神话中,这里是“英雄之神”克里希纳居住的地方。因此,一个十来万人口的小城,修建了超过4000所供奉克里希纳的神庙。
原本香火鼎盛的圣地,为何会与寡妇产生关联?这要从印度的种姓制度与家庭文化说起。印度民众普遍认为,女性在小时候是父母的财产,结婚后便是丈夫的财产,如果丈夫去世,自身价值随之消失。也就是说,印度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必然遭到无情的支配和压迫。
比如,古印度有一种叫“萨蒂”的习俗:妻子必须与丈夫一起殉葬,如果妻子拒绝,则会被亲属扔到火堆上活活烧死。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有段描述:“假如寡妇不殉葬,就会像癞狗一样死在某个角落里,而寡妇甘愿被烧死,主要是惧怕将来的遭遇。”这个习俗直到1829年才被英国殖民者正式下令废除。
虽然现在没有“萨蒂”,但印度民众对寡妇的态度依旧不友好。他们认为,寡妇是一种“罪恶”,就连她们的影子也是不祥之物,居住着寡妇的房子以及与寡妇共同生活的人都将面临厄运。因此,很多印度家庭为了守住已故儿子的财产和保护自身安全,狠心将寡妇逐出家门,任她们自生自滅。
没被逐出家门的寡妇,夫家可以继续为其提供生活保障,但她们的人身自由受到了极大限制。她们要剃光头发,穿上粗布制成的白色纱丽悼念丈夫,不准再婚,不准工作,不准戴首饰,更不准参加任何活动,哪怕家里举办宴会也只能待在房间,活动结束才能出来。除此之外,她们的饮食也受到约束,禁止吃肉和高热量食物,就连大蒜也不准吃。



印度寡妇之所以处境困难,除了文化的影响,还有经济因素。印度女性出嫁时,女方家庭必须送给男方优厚的嫁妆。通常一份嫁妆的价值远高于一个普通家庭年收入的四倍。如果一个家庭有好几个女儿,必然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在这样的情况下,女方会提前嫁女以减少家庭支出,而男方若无法通过女方持续敛财,就容易做出违背法律和道德的行为。正如电影《月亮河》里的男主角所说:“少养一个人,少一张嘴吃饭,少一张床睡觉,家里就能腾出一个角落。”
所以,当印度女性失去丈夫后,她们只有三种选择:为亡夫殉葬,嫁给亡夫的兄弟,去寡妇院消磨余生。诚然,有的寡妇会嫁给自己已逝丈夫的兄弟,从而避免被强奸,败坏家族风气等厄运,但很多寡妇不愿继续被夫家凌辱,纷纷选择去寡妇院侍奉克里希纳神,试图借助神灵的力量洗脱罪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