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报刊里的雨果·根斯巴克
作者 飞氘
发表于 2024年2月

科幻迷对雨果·根斯巴克的故事不陌生,但知道民国报刊对他有所介绍的人就不多了。

根斯巴克有不少创意,也搞过很多发明,其中一些很早就被介绍给了中国读者。1920年5月,《东方杂志》第17卷第10期“科学杂俎”栏目登载了《记思想之机械》,介绍“英人甘斯拔氏(H.Gernsback)”的理想:声音是一种波,可用电话传递,思想也是一种波,“可依以造记思想之机械,如无线电报之传达于他人者”。不过,这位被弄错国籍的甘斯拔氏对于思想波的性质,还说不清楚,“虽有此理想,然欲造一器械实验,则尚不能,只能言其构造之大略,如图中所绘”。

显然,根斯巴克构想的是一种脑波记录装置,其记录的波形需由专门人员译成文字。对当时的读者来说,这一神奇的发明属于明日世界,而对一百年后(2020年)的读者来说,“美国科学家用AI解码脑电波,上演现实版‘读脑术’”这样的科技新闻已属于今日世界。

1923年12月9日,《时报》“小翻译”版块登载了译自“美国理化杂志”的短消息,介绍“美国某杂志评论员权斯碧氏(Gernsback)新近发明一牙听器Osophone”的情况。这种骨传导助听器后来于1924年获得了专利,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用“Gernsback”和“Osophone”作为检索词,搜一下根斯巴克申请专利时附带的图片。

这种科技短讯不会产生多大影响。根斯巴克在民国书刊中最“闪亮”的登场,始于1925年胡愈之翻译的《五十年后》。

本文刊登于《科幻世界》2023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