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西滢与抗战时期的中国叙事
作者 李兰
发表于 2024年2月

《陈西滢日记书信选集》(东方出版中心2022年),辑入作者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六年的日记书信,原始文件均由陈西滢的女儿陈小滢提供,学者傅光明编注。这些日记书信涉及二战后期民国外交史和文化交流活动,以及陈西滢个人在中英关系中所起的作用。笔者特别注意到其中记载的叶君健、王礼锡等人在欧洲宣传中国抗战事业的情形,以及关于萧乾、熊式一等人对外介绍中国文艺的阐述。个人认为,陈西滢这一时期的日记书信尚有进一步挖掘的价值。

《陈西滢日记书信选集》(以下简称《选集》)详细记录了一九四四年至一九四五年叶君健在英国宣讲中国抗战过程,弥足珍贵。有关叶君健在英国的行程安排、演讲内容等研究资料一向比较缺乏,《叶君健全集》关于这一时期的回忆文章亦颇为简略,《选集》正好弥补了这一缺失。二战时期,萧乾也在英国,可是他在《欧战杂忆》中提到自己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六年的几本日记都毁于大火。萧乾写作《我是一个不带地图的旅人》时年事已高,叙述当日的情形已不能详尽。顾维钧担任驻英大使时的日记主要记录政府层面的外交大事,鲜少涉及文化人在英伦的活动细节。笔者在复旦大学图书馆特藏室看到顾维钧日记,阅读顾维钧关于这一时期回忆录,对照陈西滢这部《选集》,明显感觉:陈西滢因置身欧洲战场的在场性,日记与书信的真实记录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也使得这部《选集》成为研究叶君健、萧乾等人在英国时期生活与工作的第一手史料。

叶君健于一九四四年十月九日到伦敦,当晚萧乾在香港楼宴请。从《选集》所载内容可以看到,叶君健到英国头两周,有十天出现在陈西滢日记中,分别是十月九日、十日、十二日、十四日、十六至十九日、二十一日、二十二日。当时任职于伦敦中英文化协会的陈西滢带叶君健到英国广播公司(BBC)访问燕卜荪,与公司宣传部门人员接洽,安排英国宣传行程。又为中英文化合作(包括交换教授、学生,叶君健正是利用这个机会留在剑桥学习)与英国文化教育协会(English Council)进行交涉,接纳中国留学生,争取奖学金,等等。英国作家迈克尔·斯卡梅尔的《布隆斯伯里中的一个中国人》曾提到,由于大家的协助,叶君健得到剑桥国王学院的公费名额。陈西滢便是协助者之一。

陈西滢多次请叶君健在伦敦香港楼、上海楼吃饭;陈小滢在二○二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将陈西滢日记书信捐赠给复旦大学图书馆的研讨会上提到,当时陈西滢在伦敦的寓所没有厨房,二战期间英国食物凭票供应,而香港楼等餐厅无须票证,就餐较为方便。战时生活艰难,陈西滢在十月十日日记提及嘱咐叶君健将一部分薪资寄回去养家,这在叶君健妻子苑茵的书中有着诸多若合符节,《移居重庆》与《丈夫的海外来信》记载叶君健通过王云槐把英国部分薪资转交给苑茵。这些可以互证陈西滢日记的真实性。

据笔者初步统计,从一九四四年十月开始,叶君健有六十二天出现在陈西滢日记中,日记提到叶君健名字共计八十七次。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十四日日记第一次记录叶君健在英国演讲两个多星期的情况:“演讲四十多次,每次至少二次,有时三次,听众少亦二三百人,多的千人以上。每次演讲及讨论至少二小时。许多人心目中的中国人仍是有辫子,抽大烟。看了他以为决不是中国人。”从中可以看到英国人对中国和中国抗战缺乏了解,对于中国的印象停留于过去,对中国的了解存在滞后性,但又对中国充满兴趣,因而叶君健在英国宣讲中国抗战,有着现实必要性。

《选集》记叙叶君健在英国宣讲的内容与过程。一九四五年一月十七日日记写到叶君健讲“今日中国”,中国抗战时的人民生活。一月二十二日日记写道:“六时余君健出去演讲,到晚上九时。完毕后自己到香港楼去吃饭。英国人请演讲,大都不请吃饭,时间很不方便。”日记多次记录叶君健在晚上十时、十一时之后回到陈西滢寓所。由此可知叶君健为宣讲中国抗战付出的辛苦努力以及讲述中国变化的重要性。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陈西滢给女儿的信中七次提到叶君健,信中讲到,叶君健去演讲,开车接他去会场的司机包括英国不同阶层的民众,有工程师、贵族夫人、律师等;战时民众自愿将私家车给政府征用,政府提供一定数量的汽油。值得注意的是,叶君健在回忆录《欧陆回望》中再现了这一细节。这一方面佐证了《选集》的真实性、在场性,另一方面阐释从庙堂到民间,英国人民自下而上的团结,如何撇开纷繁冗杂的意识形态与党派纠葛,同仇敌忾地支持反法西斯战争。

叶君健在武汉三厅时从事口译、笔译、广播等工作,受到阳翰笙(时任第三厅主任秘书)高度肯定(见《新文学史料》1981年第2期);在香港主编的抗战英文刊物《中国作家》得到老舍深情赞许(见《八方风雨》);叶君健在英国宣讲让伦敦市长尤为不忘,伦敦市长称赞他“没有到过英国,而英国话说得那样好”,这些被记录在《选集》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一日日记中。

本文刊登于《书城》2024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