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医药圈
作者 凌馨 赵天宇
发表于 2024年2月
图/视觉中国

2024年1月31日,距离春节还有十天。创新医疗器械公司创始人李来仍在等一个消息——一家大企业的投资能否在节前到位?

李来还不太习惯和产业投资人打交道。然而,公司账上的钱只够几个月支出。

2023年,多数中小型财务投资机构不再是一级市场活跃的投资人。一级市场医疗投资负责人孙立对《财经》坦言,他和多数同行都不怎么看项目了,“钱要留着支持已经投过的企业”。

李来不得不转向。他的医械公司曾融资两轮,投资者都是高瓴那样的市场化基金(PE)或风投机构(VC)。现在,他在等拿大企业的钱,尽管担心之后必定要受它管。

孙立和李来一样在寻出路。一些投资经理从投项目变成投简历,包括孙立。2023年9月他曾半开玩笑地说,想跳槽去大型企业战略投资部门。这一年,红杉资本中国基金是退出医药投资数最多的机构“十强”。

2024年初,孙立真的在一家国企上班了。当越来越多参与者抛弃“高风险、高收益”转而追求确定性,医疗领域中,大企业逐渐成为投资主角。

跨国药企礼来的亚洲基金2023年出手21次、领投5次,跃居医药投资数排名第四。2023年上半年,中国A股医药板块披露268起并购事件;到三季度,仅三个月并购事件就超过220起,成为A股并购最活跃的板块。

A股医药流通龙头华润医疗、器械龙头迈瑞医疗,都有亿元级收购。尤其迈瑞医疗,时隔近两年后再出手,仅收购惠泰医疗交易金额就达66.5亿元。

数量上,爱尔眼科2023年公告收购30起以上,是自2009年上市后最多的一年。

有钱没钱,都要过年。PE/VC收缩,大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正找回自己熟悉的投资扩张节奏。当它们的选择成为新的风向标,行业洗牌时刻到了。

初创企业降身价,求“补血”

“价格合适了。”浩悦资本首席战略官张莉告诉《财经》,中国药械龙头在2023年越来越愿意做投资并购,因为创始人普遍下调了对估值的预期。

张莉口中“合适”的价格,对创业公司而言,“报价几乎是三分之一、二分之一那样打折”。一位企业创始人说,前两年,还想着公司上市实现财富自由的同行,现在只想融到资、项目不夭折。

某大型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基金“抄底”了一家创新医疗器械企业,成交价“非常便宜”。这家企业拥有几乎全球独家的技术和稳定的客户现金流。“五年前,我的一个投资顾问就看上了,只是当时价格不划算。”该基金负责人告诉《财经》。

不降价,企业很难融到钱。华兴资本一份调研显示,到2023年三季度,有87%的投资人认为,医疗一级市场的估值还将继续下跌。

“我们不做亏本买卖。”一家A股医疗龙头企业工作人员持此观点。该公司2023年下半年以来宣布了两笔并购交易,金额都在10亿元级别。此前,它近两年未曾出手。

在前述华兴资本调研中,近半投资人希望企业新一轮融资估值不要上涨。

投资人心态转变的一大原因是,通过投资推动企业首次公开募股(IPO),实现高额回报的通道收窄了。

2024年2月18日、19日,证监会召开系列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与会代表建议,严把IPO准入关,“从根本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增加投资回报”。

这或许意味着股市定位的改变,一位券商保荐人分析,“之前一直是公司来融资,现在是给投资者回报”。以后,未盈利企业的上市难度可想而知。

通过未盈利企业上市条款IPO,众多初创企业实现了“造富梦”。即使生物技术公司没有一分钱收入,只要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公司市值不低于40亿元,就能申请在科创板上市。

前两年,每年都有五六十家此类企业IPO。但到2023年,《财经》据公开信息统计,在沪深股市成功获批上市的医药企业16家,主动撤回申请或未通过审核的则达18家。

“创新药进入市场销售面临医保准入和医院准入双重障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毕井泉2023年底在一次公开讲话中谈到,相当一部分创新药因降价幅度达不到医保部门测算底价,进不了医保报销目录。

2021年-2023年進入医保目录的新药,平均降价60%以上。多数药械创业者和投资人明白,单靠卖产品支撑研发不太可能。

艾昆纬(IQVIA)2022年底发布的报告显示,全国3300家三甲医院,近五年只有10%左右采购了列入医保报销目录的创新药。“2023年进入医院的情况比2022年更差。”毕井泉说。

同样,财信证券认为,医保控费带来价格压力,为了降低医疗成本、减轻患者负担以及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医生倾向于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医疗器械,从而进一步压缩了医疗器械的采购价格空间。

“IPO受阻会给并购带来一定的机会。”一位一级市场投资顾问告诉《财经》。

在人人想着IPO的年代,谁也不愿被并购。张莉回忆,“有些传统企业控制欲比较强,希望创新产品能够在内部孵化。看上了哪个项目,就想把负责人挖来做研究院的首席科学家。”

李来的企业在2021年也有产投基金感兴趣,但“没考虑过,那时我(投资)额度都不够分”。他承认,拿PE/VC的钱,“更自由”。

在2020年-2021年的大健康投资热潮中,产业投资人是抢不过PE/VC的。因为大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钱拿起来麻烦很多,比如有时仅流程就要走上一年,这么长时间,够速度快的投资机构投三轮了。

现在,浩悦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首席运营官丁亚猛告诉《财经》,“创新药企面临极大的融资压力和近在眼前对赌失败的回购风险,生存不易,转让股权或者产品权益也是缓解现金流危机的重要方法。”

创始人不再执着上市梦想。他们要的是眼前的确定性。李来放弃了那些坚持,开始和企业“金主”接洽。

大企业“投资+并购”,算得更精

李来和意向投资的大企业已经谈了快一年,颇为焦灼。

本文刊登于《财经》2024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