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场医药投资盛宴何时来临
作者 赵天宇 凌馨
发表于 2024年2月
至今,有投资机构表示依然维持着2023年的节奏,不图项目数量增长,能维持既有规模即可。图/视觉中国

投资圈的人有一句常说的话,“做时间的朋友”,意思是只要耐心点,财富总会增值。

但现在,时间很难说是朋友。

2023年10月下旬,一位一级市场医疗投资机构的掌舵者语气平静,“今年我们一个项目也没有投。”平静是因为内心已然全盘接受。不光是没投,甚至看也不怎么爱看。不太满意,能看得到投资收益的公司太少了。

当钱像水一样流动才有价值。募资投出去,带着更大的一笔钱退出来,获取收益,然后再投。好年景里,这个循环像春种秋收一样寻常。

然而,随着IPO(首次公开募股)放缓,能做成一件事的时间逐渐被拉长了。

至今,有投资机构表示依然维持着2023年的节奏,不图项目数量增长,能维持既有规模即可;也有机构开启了转型,尤其是财务顾问(FA),或积极参与由地方政府牵头的企业战略融资,或将服务对象从寻求融资的创新企业转向为上市公司、集团公司。

下一场盛宴何时来临?

投出去的,怎么收回

投资人的工作性质需要表现出冷静、睿智、批判性的一面。从公司创始人透露出的那些可控的、容易解决的弱点与风险中,字里行间抓到漏洞越大越好、越早越好——总比钱投出去才发现企业致命硬伤的强。

这份冷静在2024年依然是必备素质,至少表面上是。

睿兽分析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一级市场医疗健康行业发生融资事件1146个,比上一年减少454个,下降28%。已披露融资总额797.46亿元,比去年减少488.53亿元,下降38%。

IPO是投资机构获取收益倍数最高的退出方式。

《2022年VC/PE A股退出白皮书》显示,通过IPO退出项目的数量和金额几乎决定了一只基金最终回报倍数的六成至七成。尽管IPO退出收益倍数高,但实际通过IPO退出的项目数量少之又少,仅占到能退出项目总数量的17%。

现在,IPO放缓,投资机构的退出节奏愈发缓慢。对机構来说,钱不能无限期停在某个公司的账上。到了退出期,机构持有的股份需要下家来接。

从投到退,基金一般是五年-七年的管理周期,因此2016年、2017年募资的基金如今基本上到了退出期,有些甚至已经超时。如何找到下家来接盘以实现自己的退出,成了一些机构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2016年前后,正是医药行业IPO盛宴的前夜。因新冠疫苗大放异彩,于港股、A股成功IPO的康希诺,2017年4月走到了C轮融资,不乏启明创投、礼来亚洲基金等知名投资机构身影;从复星医药分拆出来的新药企业复宏汉霖,2016年正值A轮融资完成,三年后港股IPO;从事肿瘤免疫研发的天境生物,2017年3月完成B轮融资,三年后赴美股IPO。

清科研究中心一份医药行业投资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参与医药行业投资的股权投资机构数量有226家,股权投资市场的医药行业投资金额为232.26亿元。

有些被投企业卡在了IPO前夕。瑞博生物,一家从事小核酸新药研发的公司,同样在2017年3月完成了B轮融资。但2021年,经历上交所仅一轮问询后,瑞博生物提出终止科创板IPO审核。

到科创板IPO之前,瑞博生物共进行过四轮融资,融资金额超10亿元。彼时招股书显示,2017年至2020年1月-9月,瑞博生物三年多累计亏损近5亿元,依然存在持续亏损风险。

一位一级市场医疗投资负责人坦露心声,“得先保我们已经投了的企业”,比起投资新项目能不能赚钱,不让以前的投资款血本无归是他2023年更看重的。

本文刊登于《财经》2024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