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联盟
作者 弗里茨·斯特恩
发表于 2024年2月

《金与铁:俾斯麦、布莱希罗德与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美)弗里茨·斯特恩

王晨 译

民主建设出版社

2024年1月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盖尔森·布莱希罗德再度被这桩丑闻困扰。

一切源起于一桩从未被正式确认的偷情行为。1868年,一位名叫朵萝提·科洛纳的柏林女人声称,因为布莱希罗德的存在,她与丈夫离婚了。44岁的布莱希罗德是普鲁士最富有、最知名的商人之一,作为俾斯麦的私人银行家,他还有着一般商人难以企及的特权,尽管他是个犹太人。

这桩丑闻很快被压制下去。柏林的警察系统介入其中,布莱希罗德也付出了一笔赔偿款,安排这个女人离开德国。在这短暂的插曲后,布莱希罗德的财富、声名、权势即将因与俾斯麦的特殊关系,迎来戏剧性的提升。

这个女人并未消失,几年后,她重回柏林,开始持续不断地骚扰布莱希罗德,威胁公开丑闻,不停地索要金钱。柏林的警察、司法系统,也拿这个女人没有特别的办法。更糟的是,一位人品低劣的前警察施魏林加入了这个女人的队伍,与她联手敲诈这位银行家。他们的无耻与勇敢背后,是一股越来越强烈的反犹风潮。在欧洲,对于犹太人的歧视由来已久,即使在19世纪中叶出现了一股“解放”潮流,但犹太人从未被真正平等地对待。当1873年的经济危机爆发后,富有的犹太人再度成为标靶,似乎是他们的贪婪、投机造就了萧条。

接下来,这个女人沉默了,施魏林继续指控,并迎来了新同盟——一位反犹领袖。这桩私人丑闻有了时代意义,在1891年出版的一本小册子中,布莱希罗德被描绘成一个不仅榨干了德国经济,还代表着“纵欲、作伪证、腐败的故事”。两年后,他们又在另一本小册子中写道:“德国人已经如此接受一个腐化千年的外来种族,他们以钱袋为上帝,以欺诈为信仰。德国人,团结起来,为德国的法律体系而战,否则你们将再无出头之日。”

这种赤裸裸的攻击也与俾斯麦在1889年的下台相关。即使在位时,首相都未必愿意为他的犹太朋友提供保护,更何况失去了权力。布莱希罗德最终在这一片中伤、声讨之声中离世。在逝世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他饱受私人生活之痛楚。除去这起如影随形的丑闻,自19世纪70年代末,他已完全失明,需要挽着助手匆匆赴约。他的财富与荣耀每增加一分,公众的愤怒与反感就多了一分。更何况,他努力效忠的对象—不管是俾斯麦还是皇室、权贵们—从未对他表现出真心的尊重。他们需要他的金钱,借重他对商业变迁的判断,甚至给予他勋章、赞扬,却从未真的把他视作自己人。

他在一片诅咒中死去。死前,他仍一直扮演着他的公众角色,继续与贵族、内阁部长会面,商讨德国经济还有他们的个人财务。

对我来说,再没有什么事比这个庸常的通奸插曲更能表现出这个犹太银行家的个人困境与它背后的时代氛围。

本文刊登于《财经》2024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