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揽月 筑梦苍穹
作者 李国利 黄一宸 杨雯
发表于 2024年3月

20世纪60年代,美苏等世界大国间的太空角逐日趋白热化。在世界的东方,中国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一步步走出新中国成立后最困难的时期,国民经济日益得到恢复和发展。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悄然起步,直到1992年9月21日,该工程正式立项,代号为“921工程”。

此后30多年间,几代航天人接续奋斗,历史性地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先后将20名航天员送入太空,成功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创造了重大飞行任务30战30捷的辉煌战绩,全面建成了中国空间站,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载人航天发展道路。

这一东方奇迹的内核,正是从奋进实践中孕育形成的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四个“特别”,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特别能吃苦

“5、4、3、2、1,点火!”

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0号指挥员的口令声响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上空,尾焰自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底部喷薄而出,霎时荡开滚滚热浪。

为确保任务安全,人们大多在1.5公里开外观看发射。唯有一棵特别的“观众”,立于距发射塔架仅50米处。这是一棵榆树,也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科技工作者口中的“树坚强”。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七号,24年里,它通过了每一次“烤验”,17次见证夺目的尾焰化作远去的星芒。

“树坚强”是树,更是和它一起扎根戈壁的几代航天人。

1958年,一列闷罐火车行驶在中国西部,所经站牌都被草帘子遮得严严实实。车上载着的是从朝鲜战场秘密归国“执行特殊军事任务”的第20兵团将士。“航三代”柳晗的爷爷柳焕章、奶奶张淑娟也在其中,他们的任务是在荒凉沉寂的戈壁滩里修铁路、建机场。直到两年后,大伙才知道,他们正在建设的是中国首个导弹、卫星发射场。

面对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柳焕章夫妇和战友们吃沙枣、喝碱水、睡帐篷、住地窝,不曾有一句怨言。没有大型机械,他们就手拉肩扛,把一根根枕木、一条条钢轨铺设到位,仅用两年多时间,便在茫茫戈壁中建起了我国第一个综合导弹试验靶场。

“小时候,爷爷经常把我搂在怀里讲述‘两弹一星’的故事。”柳晗回忆说,那时,爷爷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干航天,就得敢于牺牲”。

对戈壁里的人们来说,“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一脉相承。他们以苦为荣,以苦为乐。

柳晗大学毕业后,回到了见证他出生、成长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和祖辈一样投身中国航天事业。初为人父时,柳晗天天工作加班加点,几乎没有时间照顾女儿,以至于被他轻轻一抱,孩子就会“哇哇”大哭以示“抗议”。在这哭声中,他真正理解了當年爷爷奶奶公而忘私、牺牲小我的无私无畏。如今,望着已自由奔跑的女儿,柳晗眼含笑意:“虽然未来的路要靠她自己走,但是我还是希望她能把东风航天人不怕吃苦的精神传承下去,继续为国家的航天事业作贡献。

本文刊登于《党建》2024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