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梨花 满路芬芳
作者 美文编辑部整理
发表于 2024年3月

彭荆风1929年11月出生于江西萍乡。1944年,年仅15岁的他在江西上犹《凯报》发表散文《犹水欢歌》,从此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抗日战争胜利后,彭荆风因父亲长期失业,家庭经济困难,初中二年级没有读完就四处流浪寻找工作,先是考入九江《型报》当练习生,名为“练习生”,实际是学徒兼校对。一年后,报社经济困难裁员,彭荆风在南京、上海辗转跋涉了一圈,也没有找到工作,只好在1947年春回到父母当时居住的江西铅山县,闲住几个月后,在父亲朋友的帮助下,到上饶的《民锋日报》当校对。

那时候彭荆风每天晚上要校对一版半近16000字的新闻稿和半版广告,从半夜12点忙到早晨7点。那真是沉重的劳动。好在那时候他才17岁半,精力充沛,又愿干这个工作,不以为苦,因为有整个白天由自己支配,除了睡觉还可以自己安排看书、写作。那时,他就开始沉迷于读沈从文、鲁迅的作品,并开始尝试写抒情散文、历史小说练笔,还和同学创办文学团体“牧野文艺社”。

1949年5月,南昌解放,20岁的彭荆风考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第四分校。同年8月,他响应校长陈赓的号召,投身于解放大西南的洪流。部队进驻昆明后,彭荆风在云南军政大学做了近一年的宣传工作。1951年春,他又调到原云南军区的《文艺生活》月刊担任编辑。刊物有个书库,方便他阅读了大量的文学经典作品。

部队领导知道彭荆风爱好文学,曾特意派他去曲靖、昭通等部队组稿、采访。

本文刊登于《美文》2024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