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就业季,职业教育是“出路”吗?
作者 周琪
发表于 2024年3月

缺人和浪费

40多年前,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在《文凭社会》一书中剖析了美国的“文凭通胀”现象。在柯林斯写作的20世纪70年代,本科学历的商务经理是很常见的,而如今,这种职位多数都需要一个工商管理学硕士(MBA)学位。

“文凭通胀”在美国和全世界不断加深与扩张,中国也被席卷其中。2023年,经历了疫情三年的大学生面临“最难就业季”。去年的数据显示,“985、211”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于职业院校,职业院校高于普通本科的平均水平。为了应对“文凭通胀”,年轻人们选择考公、考研,将通过考试戏称为“上岸”。

一代人正陷入“越努力,文憑通胀越严重”的困境,仿佛一百年前菲茨杰拉德描述的盖茨比:“于是我们泛舟而上,逆流前行,却不断被冲回过去。”

在一个学历被视为工作“敲门砖”的国家,这种选择体现了社会观念的“最大公约数”,但也导致了巨大的资源浪费,这种浪费是由工作和人才资源的错配造成的。错配的结果是,企业招不到想要的人,人找不到想要的工作。

以制造业为例,随着中国制造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智能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应用广泛,但与此同时出现了2 000多万高级技工的人才缺口,有许多工厂面临招工难,车间变仓库的窘境。

L老师在上海的一所职业技术学校执教超过10年,据他观察,年轻人不热衷于从事制造业,“数控也好,机械加工也好,同样待遇的前提下,这些工作对学历的要求低”。

下行的经济环境对L老师的学生就业影响有限。“因为我们一直是‘(人才)缺口大户’。”L老师表示,“制造业没有感觉到明显的‘寒冬’,高端、前沿的岗位对人才的需求量更大。”位于上海闵行的一家提供机器人高端硬件与机器人整体解决方案的高科技公司,招聘人员会跑到L老师的学校,直接问“你有多少人,全要了”。

在家长面前,L老师偶尔会扮演“张雪峰”的角色。“我第一句话问:男孩女孩?毕竟一个平口钳50斤。第二句话问:孩子有什么爱好?强扭的瓜不甜。如果家长说;‘老师你不要管兴趣爱好,只管就业。’我和张雪峰的‘台词’一模一样,选机电,保你100% 就业。”

有调查显示,比起进工厂,年轻人倾向选择送外卖、开网约车。互联网公司美团发布的《2018外卖骑手就业研究》显示,拥有大学文凭的骑手比例高达15%。这是一种人才资源的浪费吗?

“从某种意义上看肯定是浪费,更现实的问题在于,他们没得选。”中国最大的蓝领终身服务平台之一优蓝国际品牌总经理张健表示,“大学生的培养太简单了,只完成学历教育,没有完成技能教育。在缺乏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情况下,年轻人只能是一个‘劳动力’。这导致就业市场的两端(规则)变得很简单,取决于招聘方出多少钱,这也是市场经济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获得和提高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以及技能,从“劳动力”成长为合格的职业人。职业教育与就业、市场、产业天然更亲近,也被寄予培养“大国工匠”的厚望。问题是,它能担此重任吗?

“两张皮”

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所谓“双元制”,就是学生一部分时间在职业院校学习理论知识、一半以上时间在企业实训的职业教育模式。德国人崇尚实用主义,读书是为了就业的想法根深蒂固。德国的年轻人中,差不多每3人中就有2人通过职业教育实现就业。

表面上看,德国职教的“双元制”并不复杂,照搬也不难,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就是从借鉴和学习德国的经验开始的,但二者面临的境遇却是云泥之别。据 Frost & Sullivan 数据,中国普职比2021年达到7:3(67%:33%),而就在十年前,普职在校生规模还大体相当,普职比接近 1:1。

曲法军于20世纪90年代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在那个大学生还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年代,曲法军先是在东北高校任教英语,后离开体制“下海”,凭借外语优势从事外贸行业,曾在欧洲多家光伏电站项目公司出任董事、董事长、项目负责人等职位。在德国期间,他对“双元制”职业教育有了全面的了解,回国后,他致力于将“双元制”引入中国,创立欧蓓教育。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不看学历看技能证书,以就业为导向。在中智科技人才公司接受采访时,曲法军表示,这也是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最本质的区别——职业教育和学历是没有关系的。他不理解一些职业专科院校的校长只想把学校升为本科,“升上了(三本)又怎么样呢?(学生)不还得找工作吗?”

他曾和一位中职学校的老师聊天,对方告诉他,在这所中职学校从教20多年了,教材一直没有变化,也知道跟现代工业远远不能接轨了。

统计显示,2013~2022年,中职学校数量连续十年累计减少3 039所,招生累计减少249.1万人。这其中固然有高中扩招、生源数量减少的原因,但中职学校大片关停与其学生培养发展体系不健全密切相关。

张健所在的优蓝国际是一家蓝领人才综合服务商,在委托管理模式下共管理40所职业学校、50余个专业共建项目及10所技能培训学校。这些学校许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他总结了中职学校办不好的三大原因:资金投入不足;机制不够灵活;“学校不了解市场,不知道行业最新的技术要求是什么。现代学徒制变成了‘两张皮’,企业使用的语言和学校使用的不一样,就是‘鸡同鸭讲’,完全错位,大家的追求不一样,目标不一样”。

本文刊登于《中欧商业评论》2023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