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些城市收入不高,消费却不低?
作者 维舟
发表于 2024年3月

在哪个城市生活,很可能就潜在地决定着你的生活质量——至少对绝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毕竟长年累月只能在同一个城市里朝九晚五,你只能在当地配套的公共服务中挑选,却无法期望这里还没有的那种生活。

不可否认的现实是,每个城市居民都得消费才能活下去。除了有些单位还发点生活物资,剩下的全都得花钱来买,比如你每天吃的米和菜就得去超市买——阳台种菜就算有,毕竟不是常态。城市形态本身就意味着,大量丰富的生活服务不需要你自给自足,只要你有钱就能买到。

那么问题来了:不同城市的生活水平是不一样的,为什么有些城市居民收入不高,消费却不低?

消费决定生活质量

“收入不高,消费不低”并不只是少数人的感受,在东北的长春等地访谈时,我经常听到本地人有这样的说法。在北方的不少工业城市,整个城市布局是围绕着重工业生产展开的,消费场所不多,如果工人收入又下滑,这就难免给人带来这样的直观感受。

西安也有“消费上流,收入下流”的说法,普通人的生活是“低工资+中高物价”。有位朋友在上海生活多年后,三年前刚回西安生活,就明显感知到了:上海当时大超市里一瓶可口可乐低至2元,西安则普遍售价3.5元;当然西安街頭一碗油泼面也就十二三块钱,不像上海一碗面动辄20元以上,但问题是西安的薪资水平差不多能比上海低一半。

对于“量入为出”的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消费水平当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自己的生活质量。谁都想要一个“自己能负担得起的美好生活”,但如果普遍感觉“赚点钱不容易”,收入难以提升,而物价又降不下来,那势必会牺牲生活品质。淄博烧烤的爆火,除了网络口碑传播之外,恐怕也与“消费降级”有关,因为这好歹给人感觉“可以用相对低廉的方式得到满足”。

到了城市竞争的时代,这也会让一些地方具备特殊的吸引力。鹤岗之所以让一些年轻人不远千里前往,说到底无非是因为它从房价到生活成本都足够低,而公共服务至少齐全,虽然当地物价其实也不低,但至少不会比一线城市更高。

很多小城镇生活的吸引力,就来自这方面的“性价比”高。像四川的绵阳、乐山、德阳等城市,体制外通常也能有三四千块钱的月收入,工作压力不大,房价也不高,基本上一个月的工资买得起一平方米的房子,买房就是个时间问题。不仅如此,四川物产丰饶,食物真可说便宜又美味,山水环境也很优美,相当宜居,论普通人的舒适度,可能比一些大城市的居民还高。

前些年,我去过四川的绵阳、广元、阆中等地,住的酒店一晚也就100元,住宿条件则相当于上海300多元的锦江之星;早餐的话,像广元凉面一碗才4块钱,配料确实简单,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很好吃。有朋友都说:“马边抄手不要太好吃,吃完一碗意犹未尽。”

当然,消费带来的生活质量,也要看你把重点放在什么上面。有位成都人跟我说,他去北京读大学后才意识到,四川人是有多喜欢把钱花在吃的上面,而他的北方朋友却觉得“吃掉就没了”,更乐于克制口腹之欲,将钱花在那些大件的耐用消费品上。

本文刊登于《中欧商业评论》2023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