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需要有人去蹚路子”
作者 田亮
发表于 2024年3月
1983年,时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前左)在大街上摆桌子听取老百姓意见。

河北正定县原副县长何玉退休后,去了趟陕北梁家河村。“很多东西都记录着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奋斗经历。村里有两口井,一口是废井,打到一人多深的时候突然坍塌了,再打第二口时,谁也不敢下井,他第一个跳了下去。村里还有一个拦水坝,是在冬天建的,那水还带着冰碴儿呢,他挽起裤腿光着脚去引水。”何玉告诉《环球人物》记者。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不断走向深入的全过程。

2024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会议指出:“改革举措要有鲜明指向性,奔着解决最突出的问题去,改革味要浓、成色要足。”

在地方工作的数十年中,习近平始终保持着将改革进行到底的信念和信心,不断开拓创新,探索出一项项“味浓、成色足”的改革举措。

正定:“半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

习近平从政起步的地方河北正定,早在1967年粮食亩产量就达到了400斤,是当时的粮食高产县。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左”的思想干扰,正定只看重粮食生产,忽视了多种经营,经济并不富裕,是有名的“高产穷县”。全县每年上交征购粮7100万斤,每亩平均负担200多斤。为了保征购,不得不压缩经济作物种植规模,致使种植结构单一,林、牧、副、渔不能平衡发展,粮食虽然增产了,农民却不能增收。

1982年春,习近平放弃令人羡慕的中央军委办公厅秘书一职,主动要求下乡,来到正定,先后担任县委副书记、书记。他经常骑车下乡搞调研,走访群众,了解实情。当时,正定在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农民干活没有积极性,“出工不出力”的现象比较普遍。时任里双店公社厢同大队会计钱贵香回忆,当时几十个人同拉一辆车的怪事经常有。由于社员们积极性不高,粮食收装不及时导致发霉变质是常事。

一天,习近平对时任正定县长程宝怀说:“程县长,最近你注意报纸没有?安徽和四川正在酝酿搞‘大包干’,咱们县能不能选个经济落后的公社搞个‘大包干’试点呢?”

因为“中央没文件,河北省没精神,石家庄地委领导没讲话”,当时有县委班子成员觉得“不能在这个问题上冒尖”,程宝怀就没有当场表态。但他后来同意了,并根据习近平的意见,选择了离县城远、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里双店公社搞“大包干”试点。

1982年4月的一个晚上,习近平召集县委农工部农村政策组组长张成芳等几名干部开了个“闭门会”,交给他们一项秘密任务:去凤阳,把安徽小岗村的经验带回来。

几天后,这几名干部在小岗村目睹了“大包干”带来的变化。回到正定,在习近平的指导下,张成芳拟好了“大包干”试点方案,来到里双店公社厢同大队征求意见。大家齐刷刷地举手赞成。

社员们说干就干,在地头插上灰橛,撒上白灰标线,确定“四至”,登记入册。钱贵香在自家的6亩承包地里转了一圈又一圈,抓一把土在手心里搓了又搓。那一年,里双店公社农业产值翻了一番,农民年人均收入由210元增加到400多元。

1983年1月,正定下发了包干到户责任制办法,提出土地可以分包到户。“大包干”在正定全面推广,在河北省开创了先河。

“近平同志在推行‘大包干’上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后來,他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实行科技兴县、工业兴县、人才兴县、旅游兴县,走‘半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奠定了正定经济起飞的基础。”程宝怀说。

厦门:15年发展战略

1985年6月的一天,习近平从华北腹地来到东南沿海的经济特区厦门。到厦门出任副市长这天,正好是他的32岁生日。“我当时很踊跃地到厦门来啊,就是想来尝试对改革的实践、对开放的实践。”习近平后来回忆道。

当时福建整体形势比习近平想象的要欠发达一些,从福州到厦门,他一路走了8个小时,交通条件比较差,道路狭窄。而有“海上花园”之称的厦门,市容市貌显得陈旧。“美丽的厦门岛好像是一个青春少女,但是穿了一件破衣服。”

《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涉及经济建设等多方面内容。图为1987年9月的厦门东渡港集装箱码头。

时代呼唤改革。作为厦门经济特区初创时期的领导者、拓荒者、建设者,习近平在这片热土开启了一系列改革实践。人们很快发现,平时谦逊随和的习近平,在改革问题上果断干脆、态度坚决。一次厦门市委常委会会议上,习近平说:“改革,先走一步有风险,但国家需要有人去蹚路子,搞好了,为国家以后的改革提供经验,起纲举目张的作用。”他还在不同场合提出:“经济特区的任务就是改革,经济特区应改革而生,我们要承担起这个责任。”

时任厦门市计委副主任郑金沐回忆,组织制定《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发展战略》),是习近平对厦门一个全局性的贡献。

“我当时在市计委工作很多年了,一直都是搞‘五年计划’、年度计划,从来没搞过什么发展战略,而且特区也很少有人关注发展战略。现在回忆起来,近平同志能提出发展战略这几个字就非常了不起。”郑金沐说。

为此,习近平带队到北京向有关部门和专家请教,拜访的第一位专家是于光远。年届七十的于光远说:“近平,你又来了!”接着,习近平等又来到中国社科院向刘国光副院长等请教,他们都很支持。

“拜访了这些专家之后,近平同志心里就有谱了,知道怎么来做这件事。他组织了中国社科院、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厦门大学有关院系教研人员,厦门市有关部门的实际工作者,总共大约100人开始做这个研究,围绕对台问题、实施自由港某些政策、建设自由港型的经济特区这三个基本问题,进行了21个专题的研究。21个专题都是近平同志亲自审定的,其中有4个是在全国首次提出的。”郑金沐说。

例如,《发展战略》确定了厦门机构改革的方向问题。“近平同志在厦门抓机构改革工作时,撤销了8个工业局。这在全国是先行一步的。”郑金沐说。1986年,厦門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机构改革试点城市。

著名经济学家马洪当时评价说:“这个发展战略不仅对厦门有指导意义,同时也为其他地区制定区域性发展战略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宁德:“四下基层”

1988年6月,习近平带着在经济特区工作的丰富经验,来到位于福建东北部的宁德地区,担任地委书记。原宁德地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李金煊告诉《环球人物》记者,习近平在宁德工作了近两年,时间上不算太长,但给宁德留下了很深的烙印。让李金煊印象最深的是习近平提出的“四下基层”工作制度。

本文刊登于《环球人物》2024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