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进胡同20年只为一袭香云纱
作者 尹洁
发表于 2024年3月
凯瑟琳·冯·瑞星博

按照老北京的说法,凯瑟琳的工作室应该叫“裁缝铺”,就在北京东城区前门附近的一条街巷里。

这是一条老街,从清朝起就是面向老百姓的商业街,道路两旁商铺林立,充满了人间烟火气。街口的胡同就像梳子的齿儿,散发着老北京独特的市井风情。

24年前,凯瑟琳第一次到北京,就爱上了二环里的胡同和人情味儿。但她之所以留在这里,是因为一种更让她迷恋的中国特产——香云纱。

“很神奇,我太想了解它了”

走进凯瑟琳的工作室,看着一件件由香云纱制作的服装,会让人联想到香山的枫叶。

这是一种特殊的真丝面料——将白色丝绸坯布浸入薯莨汁染料中,等坯布上色后,再涂抹一种富含矿物质的河泥,经过反复加工、日晒,布料最终呈现正反两面不同的颜色:一面是具有光泽感的黑色或赭红色,另一面是哑光的棕褐色或棕黄色。

作为世界罕见的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丝绸,香云纱有“软黄金”之称,但在它的制作工艺成为非遗之前,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凯瑟琳至今记得,自己第一次见到这种面料时所受到的震撼。

“它是蚕丝做的吗?我觉得它像皮子,又不是皮子,它像纸,又不是纸,它很轻,又有点硬,而且颜色太美了,可正面和反面怎么会有两种不同的颜色呢……”凯瑟琳对《环球人物》记者回忆道。她的中文水平不足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只要提到香云纱就很兴奋,似乎有无穷无尽的话要讲。随着她断断续续的讲述,这段故事终于完整起来。

凯瑟琳第一次见到香云纱是在1995年,当时她正在法国巴黎高级时装工会学院深造。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一名来自中国台湾的女设计师,并被其身上的中式服装所吸引。

“她经常穿香云纱的衣服,我从未见过这种面料,它与我之前接触的所有丝绸都不一样,很神奇,我太想了解它了。”凯瑟琳说。

与香云纱的邂逅令她一见钟情,从此开始了追寻之旅,但这段旅程起初并没有那么顺利。

“当时整个欧洲都没有香云纱。我在巴黎接触的高级面料一般是意大利和法国的,来自中国的高级面料也有,但不多。”凯瑟琳说。

1996年,凯瑟琳去了台湾,与之前结识的那位设计师一起工作了一段时间,却仍未弄清香云纱的来龙去脉。

之后几年里,她先后供职于巴黎的几家高级定制公司,心里始终惦记着那种神奇的面料。

“我总是拿一块香云纱小料头,给我遇到的所有丝绸公司的人看,法国的、德国的,还有中国上海、北京、香港的……我问他们有没有这种面料,他们不仅没有,甚至不知道是什么。”

2000年,凯瑟琳第一次到访中国大陆,依然是为了香云纱。那时她一句中文也不会说,在北京到处打听,希望能找到最正宗、最传统的香云纱制作工艺,却还是一无所获。

“就要纯天然的香云纱”

正当凯瑟琳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她认识了后来成为其丈夫的张向云。

张向云年轻时曾跟随德国老师学习酿制啤酒,因此学会了德语,后来他又从事葡萄酒相关工作,需要学习法语。

本文刊登于《环球人物》2024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