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的苏轼
作者 周思雁
发表于 2024年3月

夜饮

苏轼任杭州通判时,与大他近二十岁的太守陈襄关系颇好。熙宁七年(1074年),陈襄即将调离杭州,设宴于杭州城中的有美堂,请同事们一起吃饭。这一晚月华如练,站在堂上前望江水,后顾西湖,其下则为沙河塘,景色甚佳。宴罢之际,陈襄请苏轼记此胜景,苏轼便大笔一挥,即席作成《虞美人》一首赠予陈襄。词中“一江明月碧琉璃”可谓将水中映月之景描摹得淋漓尽致。

陈襄走后,接任他守杭州的是杨绘,他和苏轼年纪相近,关系同样处得很好。不过二人共事时间并不长,当年苏轼即调任密州知州。这一晚,杨绘设宴于西湖之上,为苏轼饯别,惆怅之时,苏轼写下著名的词句:“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此夜的苏轼虽有着对这座江南名城和故旧新知的依依不舍,但更多是怀着对出任州官,一步步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满腔热情。他告诉朋友不必为离别而伤感,我们都会做出卓越的政绩,会有“功成名遂”的那一天。

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常常给予天才更多的坎坷。乌台诗案后,苏轼谪居黄州四年有余。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宣仁皇后听政,苏轼得以还朝。只是他在朝中的日子也不甚顺遂,屡次因饱受人言而请补外。元祐四年(1089年),时隔十几年,苏轼又一次为官杭州,这次做了知州。

这年冬天,苏轼的妻弟王箴来杭州看他。王箴可能是和苏轼一样的夜猫子,二人时常夜间共话。这年冬月底,杭州降下雨夹雪,苏轼大概是受了寒,身体有些不适,却还是坚持熬夜,与王箴一起饮姜蜜酒。也许是借姜驱寒,可惜一杯辄醉。醉后的苏轼也没有选择去睡觉,而是充分发挥“吃货”的本能,拖着病躯亲自下厨,做了一道荠青虾羹,同样“甚美”,还特别叮嘱王箴“他日归乡,勿忘此味也”。

本文刊登于《读者》2024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