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性别不平等之因
作者 Leo
发表于 2024年3月

学术界性别不平等现象的一个主要表现是“productivity puzzle”,即男性科学家在职业生涯中发表的论文多于女性科学家。就这一问题,先前已有不少科学研究给予了关注,给出的解释也多种多样,但大多研究使用的样本都比较小,很难将其成果推广到整个学术界。

来自普林斯顿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的黄俊铭博士和他的合作者们,在整合Web of Science数据集和Microsoft Academic Graph数据集的论文发表、引用、单位等多项信息后,筛选整理出150万名科研人员的完整职业生涯,覆盖13个主流学科、83个国家和1300万篇论文的大规模数据,对学术界女性科研人员的学术能力表现及其背后的原因作出了分析。这项题为Historical comparison of gender inequality in scientific careers across countries and disciplines(《不同国家和学科的科学职业中性别不平等的历史比较》) 的研究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

在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和Microsoft Academic Graph等结构化大规模数据库出现之前,要完整地获取并分析大量科学家的职业生涯数据是很困难的。而学术界的重尾分布使得这一问题更加复杂:少数顶尖科学家发表了大量文章并获得了大部分的学术引用。因此,要系统地回答学术界的性别不平等问题,需要分析跨时间、空间、学科的大规模学术数据,以得出普适的规律。

不平等的学术圈

在黄俊铭等人调查的数据集中,通过查找姓名字典的方式推断论文作者的性别并加以区分后,总体的女性占比勉强超过四分之一。虽然每年发表论文的作者中女性占比在持续增长,从1945年的12%上升到2005年的35%,但仍然远远少于男性。

并且,研究者也证实了这一现象在所有主流学科中都不同程度地成立,既包括数学、物理等传统印象中认为男性占优的学科,也包括心理学等通常认为性别差异不明显的学科。除了总人数之外,从平均每名科研人员的学术表现来看,女性依然处于弱势地位。

本文刊登于《科学大观园》2024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