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灯
作者 傅菲
发表于 2024年3月

小真是樟村唯一扎灯笼的人。她扎的灯笼,虫不蛀。4月,小真去怀玉山下的鸦山坞砍下茅竹,浸在河水中泡半个月,又码在院子日晒雨淋两个月,收了茅竹,抱进雨棚。雨水泡透了,又晒得竹青发白,清除了竹糖浆,纤维也软化了。破竹剥丝,篾丝细软又富有弹性。一根四米长的茅竹,破出来的篾丝可以扎八个灯笼。锯了竹蔸、竹头,一根茅竹锯八节,一节竹筒劈两块,一块分两片。竹片压在大腿上去竹黄,篾刀对着竹青咬一下,又咬一下,锋口吃深了进去,腕部向上翻转,刀口上翘,啪的一声,竹青和竹黄剥离,竹黄做竹片,竹青做竹丝。一个灯笼有四个正面、四个侧面,正面是(八厘米)等长四边形,侧面高八厘米、宽两厘米。八个面组成一个多菱的笼,笼上盖了带提手的灯罩,笼下设一个灯座,便造出了灯笼。灯笼安装在木板上,木板两头钻孔,用木闩连接另一块木板,木板相连,如木桥。灯遂称桥灯。

樟村是玉山县西部大镇,盛产罗纹砚石、石灰石,乡民四散全国,以生产橱柜为业。自初唐以来,樟村年年正月抬桥灯,闹了元宵,才拆解了灯桥板,收了花灯。往年的花灯由篾匠做,篾匠这门手艺,消失了二十余年,樟村无人做花灯。2015年,小真从景德镇市回了樟村生活,便做起了花燈。

小真是樟村人,高中毕业后,她就随她爸去了景德镇。

本文刊登于《长江文艺》2024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