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现代农业的源起、现状与发展方向
作者 蔡海龙
发表于 2024年3月

【关键词】都市现代农业 城乡融合发展 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都市农业于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出现,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向城郊型农业,再向多功能都市现代农业的转变。近年来,资本、技术下乡,入局农业,都市现代农业作为一种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业态,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正确认识都市现代农业,理解其发展背后的历史过程、理论逻辑和发展现状,进行合理的规划引导是当务之急。本文在梳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源起的基础上,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分类研究,并针对其当下面临的问题挑战,提出应对之策。

都市现代农业的源起及重要作用

都市农业是伴随城市化和工業化进程逐渐发展起来的产物,率先在国外诞生。都市农业在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经济体中发展较为成熟,并呈现不同的特点。其中,欧洲是都市农业的发源地,20世纪初德国的市民农园,是都市农业的早期雏形,法国、英国、荷兰等国家为解决城市化中的一系列问题,也相继发展了形式多样的都市农业,其共同点是强调休闲绿色、市民参与、合作经济,并有完善的配套制度与高额补贴。与欧洲不同,美国的都市农业偏重生产功能,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在迅猛发展的城市化下,逐步建立以大都市为中心、大型家庭农场为主体,高度专业化和机械化的现代农业,把控国际农业产业链,实现出口创汇。后推十年,日本、韩国为解决快速城市化中农业生产萎缩、农村凋敝等问题,推行小规模农户+社会化生产组织的模式,发展出观光农业、市民农园、社区支持农业等多样化的都市农业形态,用2%的都市农地创造了8%的农业产值,力图兼顾生产和休闲功能。

我国都市农业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1994年上海先行实践,引进国际经验,并将发展都市型农业写入“九五”规划中,深圳、北京、苏州、武汉等地随后陆续推进。2012年出台《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意见》,都市现代农业首次进入国家文件。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中提到,“稳定大中城市郊区蔬菜保有面积,确保一定的自给率”。从国际通用的“都市农业”到我国提倡的“都市现代农业”,更能体现其在我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我国提出的都市现代农业,既具有现代农业的一般性,又具有都市农业的特殊性,是两个概念的有机结合。

目前,学术界对都市农业的源起进行了丰富讨论,但较为纷乱,对“都市农业”这一概念的梳理和界定缺乏一致结论。综合国内外的研究与实践,本文认为,都市现代农业将是未来我国城市尤其是大中型城市群的农业发展方向。其定义为:位于城市内部或郊区,依托城市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服务于城市多样化需求,形成的具有优质、高效、多功能、可持续等特征的农业形态。都市现代农业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作用体现在:

第一,强化都市生产功能,提高城市应急保供能力。当今,在城市化人口流动的客观规律下,食物生产和消费的空间错位日趋严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城市人口能消耗全球粮食供应总量的70%,但城市的生产功能却极度弱化,城市市民物质需求保障的难度不断提高,疫情下的封锁隔离更是直接暴露了城市群食物供应体系的脆弱性。民以食为天,保障食物供给是社会稳定、政治稳定的基础,农业生产提供的物质保障是其他产业部门正常运行的前提。从我国城市化进程来看,2022年我国城镇化率升至65.2%,未来城市人口还将增加,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城市群人口进一步聚集。在此背景下,加强城市重要农产品的应急保障能力,通过发展都市现代农业让城市居民直接掌握一部分“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落实城市的生产安全责任,可直接减轻极端风险情况下农产品跨区调配的压力,对稳定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促进要素双向流动,加速城乡融合发展。一是都市现代农业可以充分发挥中介效应,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在城市空间范围的延伸,都市现代农业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天然载体。一方面,城市在科技、信息、资金等要素上具有优势,利用城市资源要素对传统农业进行渗透性融合,不仅能直接提高农村农业生产率,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能缩短创新成果转化链条,将城市作为创新转化的前沿阵地。另一方面,农村在劳动力、社会化服务、中间产品等要素上具有优势,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壮大,可承接农村剩余劳动力等要素转移,积极发展农资供应、种苗供应、农产品物流等融合业态。二是都市现代农业是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最好的实践场。根据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的产业融合思想,六次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只有推动产业链融合、发展六次产业,才能激发农业活力、增加农民收入。都市现代农业依托并服务于城市,城市需求反向诱导产业发展方向,推动产业融合。

第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城市内部物质循环流动。一是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我国产业发展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农业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有天然密切的关系,决定其对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具有多重“正外部性”,发展“三生”合一的都市现代农业,可以增加城市碳汇,为实现“双碳”目标做出贡献。二是增加资源利用率、减少城市废物排放。我国历史上有“猪粮型”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农作物秸秆、人畜粪便等有机物的转换,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合循环,减轻对资源环境的压力。都市现代农业可以作为传统循环农业的延伸,城市中的厨余垃圾、生活污水、人畜粪污等,就地处理转化后,变为农业发展的资源要素,改善城市生态,推动城市经济绿色转型。

第四,融合现代科技文明,传承发扬农耕文化。

本文刊登于《人民论坛》2024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