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上的敦煌文化及其时代底蕴
作者 欧阳雪梅
发表于 2024年3月

【关键词】一带一路 敦煌文化 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季羡林先生指出:“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丝绸之路起始于中国,跨越沙漠,扬帆万里,是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路线,也是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之路。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中华文明在此同来自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宗教、艺术、文化汇聚交融,形成了集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佛教文化于一身的敦煌文化,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和科技价值,历史底蕴雄浑厚重,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艺术形象美轮美奂,是宗教文化与民族艺术的集中呈现,是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地区民族友好、多元文化交融发展的历史印记。

敦煌文化是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晶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地处河西走廊西端,西邻西域。丝绸之路开通后,敦煌成为进出汉王朝和西域的重要关口,向东可通往首都长安、洛阳,继续东延,可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向西经过西域,可到中亚诸国、南亚印度、西亚波斯,乃至地中海的古埃及和古希腊。作为西部门户,为开发边疆,汉王朝从内地向敦煌和河西走廊移民,内地居民带来了中原的农耕和水利灌溉技术,改变了原来的游牧经济,传入了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汉文化。汉唐时期,位于古丝绸之路上“咽喉之地”的敦煌,在往来丝路的驼铃声中,不仅实现商业文化与农耕文化、游牧文化融合,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也是中西文化的荟萃之地,产生了融通中外特色的灿烂文化。自东汉开始,东来中国传播佛教的高僧,景教、摩尼教、祅教的传教者,以及从中国出发、西行求法的佛教高僧,他们大都要经过敦煌进出。丝绸之路上东西文化持续千年的交流,孕育出敦煌文化的硕果。

莫高窟是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组合成的综合艺术,三者交相辉映。洞窟因功能不同而有不同的建筑形制,有修行者坐禅修行的禅窟、供修行者入窟绕塔观像礼佛的塔庙窟、供修行者礼佛听法的场所殿堂窟。彩塑是接受膜拜的佛像及其弟子。布满壁面的壁画,题材内容丰富,有尊像画、释迦牟尼故事画(包括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因缘故事)、中国传说神仙画、经变画、佛教史迹画、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等,形象地表现了佛教的思想理义和丰富细致的内容。莫高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遗址,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多元文明的荟萃交融在敦煌石窟和敦煌文献中均得到充分体现。敦煌壁画呈现了当时各时代丰富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比如,农业的农耕、播种、收割,牧业的狩猎、捕鸟,手工业的打铁、酿酒,商业的肉铺、酒肆、旅店,军事的战争场景,乐舞艺术,婚姻嫁娶,民俗风情等,堪称墙壁上的博物馆、百科全书式的壁画。又如,第323窟北壁的壁画描绘的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敦煌西魏第249窟窟顶壁画中的波斯风格的狩猎图;第285窟壁画上,源于印度与中国、佛教与道教的不同形象共处一室、姿态各异、分外和谐,体现了和合共生的场景;第404窟壁画中的翼马联珠纹起源于波斯萨珊王朝,后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成为隋代壁画中的常见纹饰。壁画中的狮子和大象等形象是受印度和西域的影响。名叫青金石的蓝色矿物颜料,产于阿富汗,出现在一千多年前的莫高窟壁画中,体现商品可以通过古丝绸之路顺畅往来。莫高窟壁画和彩塑记录了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互鉴,敦煌文化在交流中多彩、于互鉴中丰富的历程。

藏经洞出土文献达五万多件,目前可知有明确纪年者上起西晋永兴二年(公元305年),下至北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以多种文字的写本为主,还有少量印本,融汇了本土多民族文化,又吸收了来自世界各地文化的养分,蕴藏着世界千年文明景观。文献中,一是宗教典籍。很多是失传的佛教典籍,如禅宗第六代传人慧能所讲的《六祖坛经》。还有数百件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典籍,如著名的哲学著作《老子道德经》等。还有外来的宗教文献,如用汉文书写的来自波斯的景教文献《三威蒙度赞》、摩尼教的《摩尼光佛教法仪略》等。二是儒家经典。如《周易》《论语》(述而篇)等。三是历史地理文献。如敦煌地方志《沙州都督府图经》,记载了敦煌县河流、水渠、道路、学校、祠庙、名胜古迹等,是研究唐代敦煌地理的重要资料。四是科技文献。如天文有唐代的《全天星图》,从十二月开始,按照每月太阳位置的所在,分十二段,把赤道带附近的星星画下来,共记载1348颗星;医学有唐代针灸治疗的专著《灸法图》;印刷有唐代公元868年雕版刻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本文刊登于《人民论坛》2024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