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亲”,一场疼痛的重构
作者 肖瑶
发表于 2024年3月

“断亲”潮流下的年轻人,转而向网络上寻求“电子父母”。

后者,是一些呈现出善于理解、情绪稳定、有趣等特质的网络虚拟对象。某社交平台上,连续多日记录女儿成长生活的某“电子爸爸”被曝虚假后,引发了不少“电子女儿”真情实感的哀叹和失望。

“电子爸”“电子妈”“电子兄弟姐妹”和“断亲潮”,一起构筑了时下青年拥趸的一种亲情供求模式:一面在网上寻求虚拟的亲人关系,一面对原生家庭里令人痛苦的血缘关系避之不及。

首先需要厘清,“断亲”并不意味着必然与亲生父母断绝关系,而是更侧重于对各种繁复虚伪的亲戚关系、人情世故的厌恶与抵抗,也可以延展为不愿拥有下一代,不愿意将自我消耗的亲缘模式传承下去。

因此,“断亲”其实并不是一种主动切断的“作为”,而是一种不作为。消极抵抗传统家庭里黏糊糊的伦理文化,抗拒缺乏边界感的亲戚和与其进行的虚伪繁琐的社交,更不愿意为了维持所谓的亲缘关系放弃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

华东政法大学文学系教授杜素娟认为,年轻人“断亲”,是为了重构亲情关系,当家庭伦理文化的进步跟不上个人在自我意识方面的进步,就会出现疼痛的错位。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4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