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找人比找钱更难
作者 赵靖含 张旦珺
发表于 2024年3月
2023年3月2日,西班牙巴塞罗那,华为员工在2023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合影留念

2023年末,毕业六年的王羽从雅加达飞往马德里,开启了人生中的第二轮驻外生涯。他的就职轨迹背后,是公司不断扩张的出海版图。

与此同时,27岁的刘强从国内一线城市搬至新加坡,成为“宇宙大厂”字节跳动全球化布局网络中的一员,在陌生国度里收获令同龄人艳羡的高薪。

今天,无论是庞大的企业,还是飘摇的个体,出海都成了因势利导的热门赛道。

回看历史,中国人的出海之路,自古未绝。西汉时期,张骞率队通西域,丝路文明自此诞生。明朝年间,郑和领航七下西洋,创下划世纪的奇迹。

其中,上位者的前瞻思维、时代之势所趋,是出海战略的由来根本,但出色的执行者,却是决定这一路径成败的核心所在。

走出国门,意味着语言、文化、法律、政治,以及市场环境的高度陌生,意味着一切母系支持都将变得遥远,想象中的蓝图将面临现实的重构。高回报和高风险,始终似黑白双生,如影随形。而关键的破局密码即是—人。

领英曾联合波士顿咨询公司编写《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白皮书》,其研究显示,以财富中国500强企业为例,2021年就已有约90%的企业,拥有不同形式的国际化业务。

2024年即将进入第二个季度,中企大航海之路依然稳中求进。“不出海,就出局”的谶言四起,如同高悬于企业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管理者决策一旦出现偏差,市场份额就将拱手让出。

上述白皮书还提到,与过去的海外投资并购不同,在这一階段,中企更加兼顾海外本土化运营,如建设海外营销能力、海外供应链和海外技术。名创优品集团副总裁兼海外事业部总经理黄铮,对南风窗直言,人才难寻,是出海战略顺利推进的掣肘。

领英中国区总经理王茜提到,在中企出海的“能力国际化”阶段,通过服务75%的中国出海百强企业,领英发现雇主对理想候选人的需求从单一技能向综合技能转变,企业急需拥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未来两年,人才出海,也许是整个出海经济中的重中之重,甚至已经成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关注焦点。据《华夏时报》报道,在2024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全国人大代表胡成中将带着多份议题赴京参会,其中包括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人才落户海外中企的过程中提供更多便利,同时对这类人才在出海之前提供专业培训。

每一个意欲扬帆的中国民营企业,都在寻找自己的张骞与郑和。但对于蓄势待发,甚至已经拔锚起航的企业而言,全球化人才到底抢什么人,为什么抢,该怎么抢?

抢人,企业出海必修课

“如果没有选对人,那么再好的战略也没有意义。”这是通用电气原CEO杰克·韦尔奇的名言,他将人才视为企业经营最重要的因素。

而在国内,热衷讲故事的雷军也在公开场合多次提到,小米公司尚在襁褓的那年,他80%的时间都用在了一件事上:找人。雷军自述每天花费12个小时用于招人,为了一个关键的候选人,他在两个月中邀约对方谈话17次。

但随着出海人才需求的爆炸式增长,以及外国环境存在的不确定性,“人才搜索”的难度也随之增加,企业领导者和人力资源部门开始向外寻求帮助。诸如领英等全球职场社交平台,成为了许多中企出海的“最佳媒人”。

2023年8月9日,国内本土化求职平台“领英职场”正式停止服务。与外界猜测其放弃中国市场恰恰相反,中国区总经理王茜用数据说服总部,成功保留并壮大了领英中国的B端业务,全面赋能中国企业全球化。

人才出海已经远远不是“招募—面试—入职”这样的线性作战。

根据领英提供的官方数据,中国有5.9万家企业需要在海外招聘,到2026年招聘450万人才,市场规模将达到84亿美金。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4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