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兵乌克兰”争议背后,法国经济雄起
作者 何任远
发表于 2024年3月
2024年1月22日,德国柏林,法国总统马克龙(左)和德国总理朔尔茨出席活动

有时候,两国领导人之间的私人关系,还真的对国与国关系产生影响。

在过去三年,德国总理朔尔茨和法国总统马克龙之间“性格不和”的消息,在两国政坛不胫而走。而这种消息传播的大背景,则是被称作“欧盟双引擎”的德法两国,关系开始出现越来越大的缝隙。

放在俄乌战争爆发两周年的语境下,德法两国就如何继续军事援助乌克兰,产生了重大分歧。2月26日在巴黎召开的20国武装援助乌克兰会议上,马克龙暗示“不排除向乌克兰派兵”,逾越了过去北约多国不直接参与俄乌战争的底线,引起欧洲舆论震动。在不到24小时内,同样参加了这场会议的德国总理朔尔茨,马上在社交媒体上澄清:“很明确的是,(乌克兰)不会出现欧盟或者北约国家的地面部队。”

在不少评论人士看来,马克龙和朔尔茨在一天之内就如此重大的议题作出立场大相径庭的表态,意味着这两个被称为“欧盟双引擎”的主要大国,出现了战后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分歧。在欧盟多年的整合过程中,德国和法国在大部分议题上立场接近。

但是随着全球化进入低潮,再加上二战结束以来欧洲第一次大规模战争的爆发,德法两个在经济、人口和地缘领域面临各自问题的国家,也许就开始渐行渐远了。

法国:“战略自主”不绝于耳

随着美国内政持续多年的剧烈撕裂,政坛没能出现可以代表大部分群体的政治人物,内政内斗也严重影响到其国际职能的发挥。在美国国会,由于共和党被极右派议员骑劫,众议院迟迟没能通过新一轮的援乌法案。

随着全球化盛景开始消退,美国普通选民对国际事务的热情在消减,对海外冲突的干涉意愿也在下降。尽管在当下,美国的总体实力依然占绝对优势,但其国内的严重对立也导致其在西方阵营的“老大哥”地位日益被质疑。

一个自认为可以在西方阵营内对美国说“不”的国家,就是法国。作为欧盟27个成员国中唯一一个拥核国家,法国的综合国力在西方阵营属于“紧跟美国、跟英国不相上下”的第二梯队。马克龙多年来主张欧洲的“战略自主”,其生存支柱就是在国防和军事上建立独立于美国核保护伞之外、属于欧洲的“正规军”。

对法国来说,2024年可以是“战略自主”高歌猛进的一年。随着美国11月大选临近,再次冲击总统宝座的特朗普很可能会获得共和党的提名,甚至赢得总统选举。共和党重新被孤立主义主导,也让许多欧洲国家担心,万一俄罗斯彻底打垮乌克兰并且有进攻北约成员国的计划,美国是否会提供军事保护。

特朗普在今年以来政治集会上的多次发言,也更让欧洲多国的执政者坐立不安。在2月11日的集会上,特朗普戏谑地称一旦当选总统,他将“鼓励俄罗斯攻击那些国防预算(占GDP比重)达不到2%的北约成员国”。自冷战以来一直指望美国提供军事保护、特别是核保护伞的欧洲诸国,面对“不再靠谱”的大西洋彼岸盟友,在焦虑之余开始寻找新的军事安全靠山,也就可以理解了。

在这个背景下,法国的“战略自主”调门也喊得更高了。在美国对外战略裹足不前的时候喊出“不排除向乌克兰派兵”,可以被理解为法国在西方阵营内跟美国争夺话语权的一步棋。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4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