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印中觅源流
作者 覃嘉欣
发表于 2024年3月

1934年,上海中华书局影印出版了《古今图书集成》,此为第四个印本,也被称为“中华版”,因影印底本为版本价值颇高的铜活字初印本,抄配部分以文澜阁藏本补足,增加了石印本的考证内容,影印清晰,购买成本低等因素成为目前最通行的版本。

不过中华书局影印底本《古今图书集成》的流传始末尚有争议,中华书局是如何获得此书?此书又是如何从北京流落到了上海?

关于中华书局如何获得此书,有学者称:“1933年,上海中华书局因为影印的需要,从广东南海的孔氏岳雪楼(一说是从康有为手中)购得一部殿本,不过略有佚失。”实际上,中华书局是从陈炳谦处获得:“舒新城先生力主用铜活字本,然求之多年而不得,即影印本亦鲜完全无缺者。客冬,陈炳谦先生以铜活字本原书见贻。”

陈炳谦(1862—1938),广东香山人,出生于澳门,早年随兄长在上海经商,从丝茶进出口贸易做起,后进入“五大洋商洋行”之一的祥茂洋行工作。“三十多年的打拼,陈炳谦成功迈进沪上巨富行列,入住百华山路富人区,身份是广东旅沪两大同乡组织——广肇公所的董事以及粤侨商业联合会的会长。”

陈炳谦得藏此书,与康有为密切相关。康有为在上海时,为生活所迫,曾用《古今图书集成》抵债,后又出售:“壬子(1912),归自海外,购得南海孔氏残书,殿本《图书集成》在焉。旋居上海,收储益富。先生性豪侈,用常窘,屡以《图书集成》抵债家,后竟弃之。”由此亦可知,康有为从南海孔氏处购得此书。康有为十分珍视此书,他特意写了跋语:“《古今图书集成》,为清朝第一大书,……浙、扬、苏诸阁毁后,流传日少,闻刘忠诚督两江,将翻印时,查得只有湖南、广东共三本,近经革乱,海内传本益寥寥。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4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