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一生是漫长的祈祷
作者 刘金祥
发表于 2024年3月

多年以前,当记者门多萨采访小说家马尔克斯时,马尔克斯直言不讳地指出卡夫卡使自己“发现成为一个作家的禀赋与潜能”,可以说没有卡夫卡的《变形记》,就没有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后来的魔幻现实主义。不仅是马尔克斯——这位二十世纪拉美最有影响力的作家,对卡夫卡始终怀着钦佩与敬仰之情。即便心高氣傲的福克纳、才学渊博的博尔赫斯,以及学识卓著的昆德拉,这三位世界文坛赫赫有名的文学大师也无法掩饰对卡夫卡的仰慕与敬重。毋庸置疑,在参与塑造二十世纪文学观念的诸多世界级文坛巨擘中,弗兰兹·卡夫卡是其中最坚定最笃诚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小说、散文、随笔等诸多体裁的文学作品,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风向标,而他的《变形记》《城堡》《审判》等知名小说,更是坚挺地伫立在世界文学经典作品的行列。

近期阅读英国剑桥大学里奇·罗伯逊教授所著的牛津通识读本《卡夫卡是谁》(译林出版社2023年版),发现作为孤独者和受难者的卡夫卡,与作为文学大师的卡夫卡高度耦合、出奇一致。罗伯逊教授以灵动、朴素、简约的笔触,既向读者表达了卡夫卡痛苦与绝望、孤独与恐惧的内心感受,也向读者展现了卡夫卡梦魇般的人生境遇。面对波诡云谲、奇异多变的社会环境,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卡夫卡,以冷静的头脑和沉稳的笔触,自信从容地写道:“今天早晨,许久以来第一次觉得想象这把刀在我心中转动的快乐。”“我们生活在半夜里的寂静之中,我们转身向东或向西,经历着日出和日落。”罗伯逊教授在书中记述的卡夫卡一把“刀”的意象,似乎击碎了众多读者梦中的冰海,使人们如同与卡夫卡设身处地、感同身受一般,深切体验一场不亚于卡夫卡自己的不幸与凄楚,人们只能在遥远的时空中屏住呼吸不停地祈祷。作者在书中所说的“对青春的畏惧,对荒唐的忌惮,对非人生活的胆寒”,这几乎构成了卡夫卡心灵生活斑驳而繁复的图景。熟读卡夫卡小说作品的人们,不难发现人类对强权的极度崇拜,对罪愆的无望追寻,人类被现实世界排斥和对现实虚幻本质持守的无助和无奈,以及世俗社会对社会底层的粗暴干涉,这一切都在二十世纪这座巨大社会实验室中被反复试验,《卡夫卡是谁》这部书中对此做了详尽铺陈和独到阐述。然而,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特立独行、穷困潦倒的卡夫卡,并没有放弃他的“耐心游戏”。虽然卡夫卡未能颐养天年且婚姻生活屡屡告败,但他依然借助文学作品表达他的“内心向往”,以此期许和憧憬他偌大而纯净的精神世界,从而把握一种属于他的“巨大的幸福”。“所有人类的错误无非是无耐心,是过于匆忙地将按部就班的程序打断,是用似是而非的木桩将模棱两可的事务圈起来”,正如书中引述卡夫卡的话加以表达:“人类也许只有一个主罪:缺少耐心,他们被逐出天堂;由于缺乏耐心,他们只能去黑暗的地狱。”在本书作者看来,卡夫卡善于借用“玻璃罩下的弹子”作为表达的道具,来状写和阐释“练习耐心的游戏”。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4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