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说,古人曾经想要建造通天的巴别塔(或称巴比伦塔),而神找到了阻止人类建造通天塔的办法。既然高耸的建筑象征着人类对自己本源的追寻,那么这种努力不会因为巴比伦塔的失败而停止,反而会随着时代的推移进行更多尝试。对于中世纪的欧洲来说,最好的尝试莫过于建造教堂了。科隆大教堂,曾经欧洲最高的建筑,从1238年动工到1880年才竣工,高达157.38米的塔尖,尽显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神韵。
起于意气之争
这个建了600多年的教堂的缘起,要从1238年的法国国王路易九世说起。路易九世认为,如果自己能作为十字军第七次东征的领袖出征,就能收获巨大的政治利益,对内进一步慑服诸侯,对外可以把自己的死对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踩在脚下。于是,他开始逐步准备,首先是从宗教入手。正巧,当时东罗马帝国的皇帝穷得快揭不开锅了,打算出售一个荆棘编成的王冠,号称是耶稣受难时所戴。于是,路易九世出了重金把这个属于基督教圣物的东西“请”到了巴黎,并且打算在巴黎建一座规模宏大的教堂把荆棘王冠供奉起来。
这一消息深深刺激到了当时的科隆大主教莱纳德·冯·达瑟尔!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的诸侯之一,达瑟尔早在1164年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外号红胡子)征战米兰时,就夺得了一件珍贵的战利品——朝拜初生基督的东方三圣王的遗骸。路易九世在巴黎要修教堂的事情摆明就是在针对神圣罗马帝国,也就是在针对科隆!所以科隆大主教決定还以颜色——在科隆也建一座宏大的教堂来供奉自己的圣物,这个教堂规模决不能小于巴黎打算建的,最好还要压过路易九世一头。1238年8月15日,在科隆大主教精心策划和组织下,这座人间前所未有的宏伟教堂动工了。
科隆作为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第一大城市,地处陆路商道的中枢位置,还兼有莱茵河水运带来的便利,工商业和手工业在当时的欧洲也算名列前茅。至于建造教堂所需要的资金,科隆大主教打算利用自己的声望和权势,发动科隆市和周边大主教辖区内的人民群策群力。一时间,科隆和周围地区的富人出钱,穷人尽其能;贵族诸侯还多出个任务——利用他们的名望地位邀请欧洲当时最有名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来搞设计。达瑟尔对教堂设计的要求就是规模要足够大,高度要足够高!于是教堂的屋顶就被设计为44米,这在中世纪的欧洲可不是个简单的事。

秉承建造先易后难的原则,教堂尖细的立柱最先被竖起来。而且为了节约石料,这些支撑柱有好多地方被抽空,在空出来的地方采用了玻璃插屏改善了教堂的透光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