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婚大战中的“心理战”
作者 王莉文
发表于 2024年3月

逢年过节“剩男剩女”们就会遭遇催婚大战。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中国未婚人口约为2.3亿,占总人口比例为20.7%。面对被催婚的压力,掌握一点“心理战”的博弈策略,就能“有招”胜“无招”。

心理计谋锦囊:反客为主

年轻人大包小包带着年货回家,长辈们回的礼物除了红包,还有“催婚”话题包。一些父母催婚的方式很柔和,不主动催婚:只在她朋友圈各种提醒暗示,当她晒美食,她爸说:“呦,旁边是谁在给你夹菜啊!”当她晒月亮,她妈说:“要是有个手给你暖暖就好了!”另一些父母催婚的方式让人忍俊不禁:“你能想象到,回老家自己房间的床是双人床,枕头成双,拖鞋成对,都是喜庆的红色……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结过婚了,老婆只是回娘家了?”

面对催婚,你可以变被动为主动,打响反击战。可以催促父母给自己安排相亲对象:“我都没脸进家门了,还不赶紧给我多安排几个相亲对象。”在家庭群里宣传:“还有一个月就过年了,大伙忙起来呀,赶紧给我找个对象吧!”。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中国父母将子女看作是“扩大的自我”,视为血脉的继承和未来的延续。从成绩到成家,“别人孩子有的,你也要有”的观念贯穿始终。这既是一种朴素期待,背后也倾注着爱。都说养儿才知父母恩,我们也不妨拨开被催婚的混战迷雾,体会家人的爱。

从原生家庭里的一份子、到依靠自己组建一个新的家庭,这背后有成长和突破,也有爱的传承。如果原生家庭幸福,年轻人对成家还会有所期待,反之亦然。结婚就是一场爱的传承,通过感知父母的爱、汲取到足够的养分,才有情感储备走入下一段爱中。埃里希·弗罗姆(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在《爱的艺术》中提到母爱有两种:牛奶和蜂蜜。牛奶是指母亲给予孩子的关心和照顾,而蜂蜜则是母亲给予孩子对生活的热爱。蜂蜜般的母爱,让母亲不断成长为自己喜欢的样子,同样也会让孩子去探索自己喜欢的样子。

莉莉就因为原生家庭的不幸,一直小心翼翼地活在自己的壳里:“我连交个普通朋友都很难,根本没法想象谈恋爱。对方如果稍微对我冷淡一点,我就会很焦虑,觉得自己不值得被愛。”所以,如果你对婚恋充满了抵触甚至恐惧,也请不要为难自己。

本文刊登于《世界博览》2024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