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餐桌上的中国故事
作者 张志斌
发表于 2024年3月

英国报业巨子诺思克利夫勋爵曾指出,犯罪、爱情、金钱和食物是公众最感兴趣的四种题材,其中食物是最根本且普遍的事物,有充足的理由成为世上最重要的主题。食物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虽然看上去不如王侯将相的故事那般璀璨夺目,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整个世界历史的进程,如西方谚语you are what you eat,饮食足以左右一个国家、民族的性格。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研究方法迭出与研究视野拓展,食物日渐成为史学研究的重点论题和科学普及的必备话题之一,大批西方食物史经典译作陆续涌入中国,反映国外在这一领域的先声夺人;近10年开始,国内也逐渐“觉醒”,相关著作、论文如雨后春笋,是对该领域强烈需求的一种回应。不同学科背景的作者撰写食物史时往往各有侧重,相较于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政治史学者重点探究食物的商贸价值、阶级属性、文化意趣、权力象征等,农史学者的研究特点是重视“上游环节”,即播种、栽培、耕耘、收获等农业生产过程,这恰是过往食物史科普的薄弱之处。2023年,农业史学者李昕升推出新著《食日谈:餐桌上的中国故事》,就是立足农业史角度展开的食物史科普力作。

李昕升,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南瓜博士”,是近年来农业史学界的翘楚学者之一,有感于当下食物史科普中存在的“拾人牙慧”“想象建构”两大弊端,作者以科普为名,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从农学、植物学、历史学、人类学等角度出发,进行了一次学院派“产学研”结合尝试,最终撰成《食日谈》这一食物史(农业史)科普读物,为大众带来食物趣味历史的同时,力求厘清前人论述中的错误观点。

“食日谈”三字,很好地贯穿起全书的主要内容和突出特色。著名书评人许金晶就此有精彩诠释:所谓“食”,是以中国“民以食为天”的历史文化背景,讲述中国美食发展变迁背后的农业产品与技术鼎革、中外社会经济交流与互动,以及地域特色美食与民俗文化的发育、畸变与革新;所谓“日”,是指充分把握“过日子”的中国人的生活伦理与文化底色,以美食为媒介,讲述中国千百年来的社会生活生态、民俗文化样貌与地域习俗差异;所谓“谈”,是指本书承继中国注重话本文学和以说话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共艺术的历史传统,以生动形象的故事和娓娓道来的讲述,在嬉笑怒骂中传递美食新知。

本文刊登于《百科知识》2024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