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保护,史志先行
作者 郑智维
发表于 2024年3月
邱运华
全国政协委员

保护、传承、利用好传统村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自强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截至目前,已有8155个传统村落列入名录、实施挂牌保护制度,53.9万栋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得到保护,4789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展。

截至目前,我国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和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活态传承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

然而,受文化传统保护意识薄弱、经济压力、旅游冲击、居住与生活设施落后、城镇化致使人口流失等因素影响,传统村落保护面临多重压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邱运华认为,在这些问题背后,还有一个影响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发展的问题,即传统村落没有史志。

摸清家底

历史上,我国没有村落史。

地方志中,最多只有村落名称,没有村落具体内容。现在,传统村落进入了国家遗产目录,就必须编制村落的史志。

在邱运华看来,这是国家文化一份巨大和无比深厚的家底,一部必备的底账,“依托传统村落史志,可从根本上厘清中华文明绵延千年的历史文脉,为‘两个结合’和文化自信提供基础性支撑”。

随着社会的转型,传统村落的生存空间极度萎缩,村落史志的编制也迫在眉睫。这是一项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性使命。

邱运华建议,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实施“中国传统村落志工程”,摸清传统村落的“家底”,建立文化遗产的“清单”。以此为抓手,为全国范围的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工作提供实践依据和理论遵循。

本文刊登于《民生周刊》2024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